China Institute

    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解讀2017年中央經濟政策大方向

    02/23/2017 - 08:00

     

    關於中國經濟發展,單從中外媒體的報道分析,一般人難以掌握其走勢,因為看淡中國的言論,總是放大和炒作一些不利因素,但若要認真解釋,則涉及很多國內的技術性語言,外人不易理解。2016年過去了,究竟中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踏入2017年,中央決策機構又如何依據形勢,提出解決方案?

    團結香港基金邀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楊偉民副主任來港,出席中華大講堂。這是一次近距離了解中央經濟政策的機會。楊偉民的資歷和背景相當雄厚,他參與了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參與了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報告起草工作,是中央「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建議起草組工作班子主要成員之一。他亦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央政治局研究經濟工作等重要會議領導講話的主要執筆人之一。

    新常態四大特徵

    楊偉民以《解讀2017年中央經濟政策大方向》為題,詳細解釋國家經濟現況、當前問題的成因、以及政策實施的理念,今次演講讓大家看通時下流行的中國問題謬誤。首先,很多人認為中國近年增長放緩,代表中國經濟模式失敗,這是言過其實。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從1978年GDP只有0.3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大幅增長到2016年的74.4萬億元,是動用了龐大的勞動人口,以極大的環境代價換取經濟高速增長的巨大成就,這一點中央決策層是清楚明白的,因為如此發展不可能持續下去,也不是所謂的「中國模式」。

    楊偉民指出,中國的勞動力優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見頂。另外,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市場需求下降,中國貿易受影響,實體經濟不振,導致產能過剩、僵屍企業、企業負債嚴重的問題,資金流向金融和房地產,形成多頭泡沫。以上當前問題,中央判斷為「新常態」,這是一種中國面對全新的經濟趨勢,共有四個特徵︰經濟增長由以往的雙位數字,轉為最低5%至6%;發展模式由粗放式,轉為追查質量與效益;不再一味提數量達標,而是講求優質調整;最後就是從勞動力改為以創新、科技帶動增長。

    2017年四項主要任務

    在新常態之下,楊偉民介紹2017年重點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任務︰一是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二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着力振興實體經濟;四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四項工作為修正國家的供給體系和結構,糾正長期市場與需求的資源錯配現狀。

    總括而言,中國目前經濟形勢可用八個字概括︰「緩中趨穩,穩中向好」,2016年中國GDP平均增長仍達6.7%,不過,在穩的前提下,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解讀2017年中央經濟政策大方向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楊偉民副主任(左)解答台下聽眾問題,論壇問答環節由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
    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教授主持。

    經濟保持平穩成長

    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在台下以嘉賓身份提問,中央政府「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會否被視為政府「有形之手,無處不在」。楊偉民表示,希望大家明白現在的一些結構方面的問題,如僵屍企業,就過去政府之手孵化出來,提供補貼,光靠市場之手動不了。政府有責任出手處理。

    另有嘉賓問到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時,楊偉民表示,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轉型發展,不再依賴大量消耗、大量進出口、大規模投資來帶動增長,而是以環保、新能源、創新科技取代,因此可見未來中國經濟將保持平穩成長,而過程中是有基礎和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