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Tech Innovation

    以科研搞活經濟香港要跨過幾座大山

    11/28/2016 - 08:00

    撰文: 廖美香

    shutterstock_475559917.jpg

    港自去年成立創科局之後,匯聚香港優秀科學家的港科院成立,一股創科的風氣猛吹而來。對於香港處於低位的科研產業,初現朝氣,自然令新一代感到前景在望;然而,基於妨礙香港發展的幾座大山未有實質移開,擔心香港科研差距與世界愈見拋離。

    對香港科研感希望

    說實話,香港高校科研水平領先,是香港一大優勢。現在政府主張發展科研產業,只要政策配合,好好轉化為商業成果,應該很有前景。過去院校一直強調學術論文的出版,據筆者了解,中大、理大、科大等擅長理工科院校也在尋找更好的彈性方法,促使教授們先進的科研理論或技術得以轉化為商品成果。

    香港鄰近內地經濟腹地,有其獨特的優勢。深圳是創新城市,又有珠三角這製造基地,對香港青年創業或是中小企進軍內地進行科研商品化,均有莫大好處。從佔中運動可見,香港青年有活力、有創意、敢於顛覆傳統及現狀。在傳媒廣泛傳播之下,不少青年或大學生都對創業感興趣,創業的氛圍漸漸綻放。現在連中學也展開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課程,希望培養新一代自小對科研感興趣。

    事實上,香港是商業之都,港人頭腦靈活、變通,懂得做生意。這份創意的思維,應用於轉化為科研產品,應該不會輸蝕。過去香港沒有意識以科研搞活香港經濟,現在港府提出政策、北京予以支持,院校對改良知識轉移的制度也在反思,創業文化正在逐步形成,這些都是樂觀因素。由於香港科研產業仍處起步,未來上升的空間大,值得青年科研人才投身努力。

    shutterstock_520454635a.jpg

     

    發展科研的獨特難題

    無論如何,香港發展科研,有其獨特問題:一、不是國家,欠國防工業。科技先進的美國、以色列,民間能有效地利用國防技術轉化成民用產品。中國近10年發展「軍轉民」的趨勢也迅速,諸如北斗衛星導航、量子通信、大型運輸機等均與軍事需求關係重大。香港作為一個城市,沒有國防的需求,因而欠缺發展高科技的迫切性。

    二、商業主導,急功近利,欠遠見。香港是一個國際商業大城市,企業以盈利為目標,對長期投資又高風險的高科技項目,不願投入。因競爭力不足,導致製造業萎縮至只佔GDP(本地生產總值)約1.5%。由此,港生寧可攻讀金融商業、醫科、律師等專科,而不願念理科學科。香港高校每年「生產」1.3萬商科學生,科研生只有700人。人才荒是香港科研發展難題。

    三、市場主導,政府少投資源。香港有別於亞洲其他「三小龍」的政府強勢領導:新加坡提出要成為首座「智慧城市」,正在研製無人駕駛艙、城市災害模擬和感測器;韓國的三星手電全球聞名;台灣有著名的華碩電腦(ASUS)、Trend Micro、Acer、HTC……香港作為一座城市,長期以市場主導,政府不予主導,科研資金投入不足,連同私人投入只佔GDP 0.7%(政府0.4%、私人0.3%),資源投放落後於形勢。

    四、政治問責,行政官僚。香港政府面向市場主導的傳統,除了不願投入資金,還忌諱於政治問責。面對高風險的科研項目,官員不願投入資金,擔心被立法會議員批評大灑金錢而沒回報。創新科技署因而也變得因循,要求申請人填報過於繁瑣的細節,一直被創業者所批評,指審批關卡重重。民間着力科技創新,但行政官僚,妨礙創業人進取前行。

    五、依傍中國是瞻,港獨頓失機遇。北京向香港實施「一國兩制」,香港主權在中國。不少港人對專制獨裁的中共政權抱有戒心,港獨之風似乎愈來愈有市場,連中學生也聲言要在校園討論。內地科技一日千里,全國正在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香港順勢參與內地科技這個大引擎,正是最適合不過;可惜一些年輕人認同港獨,將令香港發展科研產業大打折扣。

    港人移開大山

    shutterstock_519485797.jpg

    香港面對科研發展的幾座大山,需要各方努力一起跨過。首先,香港財政儲備寬裕,政府需增加調撥500億元作科研資金,私企也應增加科研以提升產業競爭力,轉向後工業化科技產品,由此為香港經濟添活力。我們寄望新一屆立法會政客對於創科予以重視,社會也應對創業文化加深認識,鼓勵失敗者屢敗屢戰。團結香港基金撰寫報告稱,建立一個有效的科研生態至為關鍵。面對全球科技急速的發展,我們需根據香港落後的因素主動拆解,否則創科產業只能愈走愈遠。

    科研是人類共同的創新,我們不應將之政治化,港人絕緣於內地很吃虧,反而應趕搭內地科研快車,利己利人。時間不等人,深圳料今年追上香港GDP,香港科研投入0.73%,深圳投入4%,兩者資金投入懸殊。可以預見深圳這個創新城市其基礎將愈來愈強,香港再不正視,未來難於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