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care and Ageing

    如果是你的父母

    01/17/2017 - 08:00

    撰文: 楊志剛教授

    shutterstock_116493598 (1).jpg

     「隨着人口老齡化,勞動力規模將下降,對經濟增長或對政府收入施加壓力構成威脅」。以上出自政府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2014 年報告,該小組是由曾俊華主導。兩周前,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於一個老齡化社會論壇中,不點名批評曾俊華上述說法為「不公平」。

    天增歲月人增壽。林鄭司長表示: 「高齡化是值得慶賀的,政府以及香港整個社會應該為此期望作出更大的投資……我在此很高興地指出,政府對高齡者採取積極而正面的立場, 而這個立場亦充分體現於政府『2030+』的諮詢文件中……這個立場遠較以往某些論述開明進取。」林鄭司長以纖纖素手,溫柔地賞了曾俊華一記狠狠的耳光。

    HK2030+_Booklet_Chi-cover.jpg
    資料來源:《香港2030+: 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網頁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從來是香港社會的共識。高齡人士,是家庭之寶、社會之寶。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楊永強教授早前在團結香港基金論壇上指出,65至74歲的澳洲婦女每年無償照顧和義務工作為社會貢獻160億澳元;反觀香港,60至79歲的義工對經濟貢獻只有約1.2億美元。澳洲人口不足香港3倍,但高齡人士的貢獻超逾香港百倍,足見香港尚未充分利用高齡人士這個社會寶藏。

    楊永強教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老齡化」架構,建議香港各界攜手合作透過民、官、商三方協作模式,更有效地善用資源,配合社會福利政策、醫療政策及家居護理配套,發揮高齡人口的潛能,享受健康長壽帶來的優勢,共建繁榮盛齡城市。

    醫社結合居家安老

    shutterstock_117253477.jpg

     這是很好的建議。高齡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以今天公共醫療學以及社會科學的進展來說,毫不艱深,卻絕對複雜。專家學者對問題每一環節都可說瞭如指掌。但雖然問題並不艱深,但解決起來卻絕非易事,原因就是涉及的範疇多,故此是複雜的社會議題。不論醫療及科技如何進步,都不可能尋找到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解決方法。

    但共識是有的,其中一項共識就是要「醫社結合」。高齡人士前往醫院和診所時,往往毋須醫生及護士的專業介入,而是可以在社區層面透過社區護理員甚至義工,而獲得所需要的支援及照顧。這方面的工作,香港賽馬會及香港公開大學舉辦的「賽馬會社區守望相助」課程是一個成功例子。這個為期5年的計劃,培訓合共2500名社區護理人才及社區健康義工,為有需要的高齡人士及其他有需要人士包括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支援及照顧。而這些社區護理人才及社區健康義工,亦有本身是退休人士,他們完成培訓後,可以在社區層面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基本的護理和健康評估,有助社區護理機構擴充現有服務及提供更多元的服務,讓高齡人士能夠在熟悉的環境接受所需要的照顧。這是真正「居家安老」及持續照顧的目標,同時亦讓有限的專業醫護人員和資源更有效地用於治病和常規護理工作上。

    香港有今天的繁榮、政府庫房能夠累積天文數字的財政儲備,靠的就是高齡者過去的艱苦拼搏。他們之中包括所有香港人的父母,我們豈能不採取最積極和進取的態度投資於他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