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Land

    地到用時方恨少

    09/08/2016 - 18:00

    撰文: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shutterstock_15627685 8.jpg
    問題在於政府手上的「麵粉」(土地供應)有限,一個餅不夠大自然不夠市民分。

    地到用時方恨少

    自SARS之後,政府停止積極造地覓地差不多十年,土地「麵粉」需時製造,而土地不足的後遺症這幾年間就表露無遺。其中,私人住宅由於還有港鐵和私人發展「頂住」,勉勉強強可以在未來幾年達到落成量的目標(每年1.8萬伙),但資助房屋的供應卻可以說仍然嚴峻。根據政府自己的預算,未來五年資助房屋的供應比目標還少三成,而五至十年這個中期的資助房屋供應的不確定性就更大。

    現實困境,問題在於政府手上的「麵粉」(土地供應)有限,一個餅不夠大自然不夠市民分。現時政府已經把機構社區用地拿出來用,但這些土地面積比例有限,地理位置上令建屋出現技術上的挑戰。而興建公屋有一定標準,例如有的要有30%的綠化範圍;建屋流程亦會不斷被檢視,如獲得土地後須進行規劃設計,地區諮詢,經區議會通過等,前期過程便充斥不少變數。

    公屋輪候人數升逾半

    隨着越來越多市民輪候公屋,「排隊」人數持續上升,「上樓」所需時間日漸拖長,令不少市民怨聲載道。根據房屋署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3月底,「公屋輪候冊」中申請者數目為28.48萬人,過去四年間升幅超過五成;同期平均輪候時間升至3.9年,已超越政府提出「三年上樓」的目標。不過,所謂的「平均候時間」,只是計算那些真正能上樓的人平均輪候時間,確實等待「上樓」時間則要視乎你排那一條隊伍。

    shutterstock_305320328 8.jpg
    房屋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政府應努力建立土地儲備。

    近年有不少年輕人排隊公屋,但實際上「公屋輪候冊」是讓一般申請者(即低收入家庭和單身長者)申請,因此逾九成公屋會分配予他們。而「配額計分制名冊」才是提供非長者的一人申請,但由於各個家庭及申請者的背景及需要都不一樣,牽涉複雜的計分制。

    現時兩個輪候冊都有約14萬個申請者,若要百分百準確計算他們等候時間大有難度。舉例,去年房屋署便直接幫助45歲以上申請者一次過額外加60分,此舉也變相令年輕申請者的排隊時間拉長。

    房屋需求只會有增無減,但土地供應仍然處於低水平,政府亦因長期欠缺大型土地發展項目,今日要力追的難度仍然甚高,社會整體要吸取教訓,應努力建立土地儲備,否則,就可能會重轁「地到用時方恨少」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