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Social Innovation

    社會企業與傳統企業合作空間

    04/19/2016 - 08:00

    撰文:張博宇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社會企業是指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主要目的的企業,亦是社會創新項目的一個主要來源地。不少社會企業會利用嶄新的手法去解決一些被政府及傳統企業忽略的社會問題,它們兼顧賺取利潤,但資源比較缺乏。而傳統企業一般資源豐富,亦有充足的營運資金。兩者正好是一凹一凸,只要配合得宜其實可以既改善社會問題亦能獲得盈利。

    一個經典例子是香港寬頻與iEnterprise這個組合。香港寬頻是一個提供網絡服務的傳統企業,iEnterprise是一個以聘請傷健人士提供服務的社會企業。兩者看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卻一拍即合。香港寬頻將部分的電話熱綫服務外判給iEnterprise,並且為iEnterprise的僱員提供培訓。這種合作模式很快就有成效,iEnterprise只用了六個月就達到收支平衡,它的僱員除了可以得到穩定的收入之外,亦能夠重投社會,建立自信,而香港寬頻亦能更有效地運用資源,達到三贏的局面。

    shutterstock_162410381.jpg
    傳統企業和社會企業的合作,不但能夠使兩者同時得益,亦可以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社群,達致「三贏」的局面。
     

    另一個例子是丹麥的Specialist People Foundation (SPF)。SPF是一家社會企業,亦是一家企業顧問公司,它所聘用的員工全部都患有自閉症。SPF致力解決自閉症患者的失業問題,訓練他們成為顧問,並讓他們為傳統企業提供顧問服務,業務以資訊科技為主。

    丹麥的領先網絡供應商GlobalConnect就曾使用SPF的服務。當時,GlobalConnect面對的問題來自建築公司的鑽探工程,為了避免鑽探工程損害它埋在地底的網絡電纜,它聘請了SPF去指導建築公司在合適的地方進行鑽探。

    GlobalConnect認為SPF的顧問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準確的指示,服務穩定性比其他顧問公司更高。

    兩個例子都創造了三贏的局面:社會企業不但獲得盈利,而且可以幫傳統企業解決業務問題,而最重要的是能夠改善社會問題,幫助社會上弱勢的一群。

    這一種三贏局面顛覆了對社會企業的一般觀念:傳統企業僱用,或光顧社會企業,是在做善事,或者只是用來改善企業形象。但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知道,傳統企業其實可以從社會企業中得益。或者再說得白一點,當傳統企業以為自己在幫助弱勢人士改善生活的時候,其實這些弱勢人士都在幫助傳統企業改善業務。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下,傳統企業便更願意和社會企業合作,令更多有需要人士的生活得到改變。

    要做到這種三贏局面的首要條件是社會企業的營運模式。營運模式的目標是要解決兩種問題,第一種是顧客面對的問題,第二種是社會問題。剛才的例子中,香港寬頻及GlobalConnect是顧客,它們都面對營運上的問題,社會企業的服務便為它們解決這些問題。

    但最具挑戰性的地方是,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如何可以兼顧解決社會問題呢? iEnterprise及SPF用的營運模式稱作 Work Integrated Social Enterprise(WISE),就是聘用並培訓被一般勞動市場拒諸門外的弱勢社群,去提供服務,令他們可以重投社會,除了得到工資維持生活外,亦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及帶來其他心理上的好處。

    shutterstock_336327437.jpg
    WISE營運模式既能為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和收入,亦能夠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要建立合適的營運模式都需要一定的營商經驗。英國的Nesta是一家大型非牟利機構,除了為有潛力的社會企業提供資金外,亦有Creative Business Mentor Network去配對社會企業及有豐富營商經驗的商界人士,這些人士會成為社會企業的導師,指導他們如何建立可行及可持續的營運模式,亦增加了社會企業及商界的接觸機會。香港的團結香港基金近日亦推出了「蜂樹盟」計畫,亦是希望借助商界的經驗去幫助社企。

    借助傳統企業的資源,再有效地配合社會企業的創新思維,就可以同時解決社會問題,及為兩者帶來利潤或其他好處。創造這個三贏局面是未來社會創新發展的大方向。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2016年4月19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