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董建華
    SHARE
    Our Hong Kong Foundation

    董建華籲各界團結提升有效施政

    06/13/2016 - 08:00

    主席董建華先生講辭

    我想講講大家都非常關心的香港未來的問題。不過,未講之前,讓我先回顧一下過去。

    管治備受衝擊社會內耗增加

    回歸以來,在「一國兩制」的保障之下,香港人當家作主,社會較殖民管治時代更加民主。然而,新的制度亦引生新的管治問題。回歸以來,歷任特首都難於實施回歸前行之有效的「行政主導」,使歷屆政府都出現期望有所為而不能為的處境。問題在於回歸後,特首不領導任何政黨,而立法會議員都是民選產生。議員當中,有獨立人士、更多屬於不同政黨,他們往往由於代表不同利益,互相爭持,亦會與特區政府爭持不下。因此,特首難以有效執行《基本法》所要達到的「行政主導」模式,造成嚴重內耗。

    回歸後的香港確實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我當選第一屆香港特首,1997年7月1日上任,翌日泰國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鈎,隨即引發亞洲金融風暴;接下來,1998年國際大鱷衝擊香港聯繫匯率、2000年美國科網泡沫爆破和2001年紐約9.11恐怖襲擊,之後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產,觸發金融海嘯,後果尤其嚴重。在國際金融危機不斷發生期間,還有「禽流感」、「沙士」的大型天災,一浪接一浪而來的衝擊,嚴重損害經濟民生。

    IMG_5400resized.jpg
    董建華先生指出,因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發展,香港將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

    近年社會出現問題

    自2009年以來,香港樓價飆升,造成「高樓價、置業難」現象,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未有全力開發土地,致令住宅單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科技持續發展,然而香港產業集中金融、地產及部分專業服務,未能與時並進,創造更多由科技發展及新產業所帶來的新職位,以致現時大部分的工種均為較低層次及低收入的職位,社會,特別是年輕人上流受阻、財富分配不均,貧富懸殊惡化。如此種種,社會出現怨氣,矛盾變得更深。

    近年社會陸續出現了更多問題。2014年發生「佔中」事件,漫長的示威行動,影響市民日常生活和生計之餘,最令人遺憾的是有望2017年推行的香港特首普選,在這次風波中被拉倒,令實現普選變得遙遙無期。

    「佔中」落幕不久,今年春節發生的旺角暴亂更加激烈。少數極端本土化人士還乘勢建立新政黨,倡議「香港獨立」、「民主自決」的主張。香港人一向認同和支持本土文化,但是以本土之名,走「獨立」、「自決」的路,是絕對錯誤的想法,是不會得到香港人支持的,因為一是違憲違法,二是把經濟發展推上絕路。

    以上兩宗社會事件,引致本地以及國際的極大迴響,明顯損害復甦當中的香港經濟。我們再吵吵鬧鬧下去,香港社會只會日被蠶食,大家不但得不到任何好處,最終還要香港人自己埋單。

    解決民生問題為主要任務

    在社會陷於政治化的環境下,我們盡量利用我們的多項優勢,在國家的關心下,人民的勤奮下,我們一次又一次克服難關,並開始逐步收復失地。

    目前,特首及其領導的現屆政府更以解決民生問題為主要任務,陸續投入更多資源在不同領域,包括加推土地、增建房屋,在十年內動用2000億元改善醫療,並增加對科創、教育、扶貧等投資,有些項目已初見成效。這裡我想說,公共政策是長遠的,成效不是即時立見,各界人士需要衷誠合作和緊密配合。大家多一分和諧,社會就多一分進步,香港多一分踏實。

    香港地位難被取代

    立足踏實之地,努力必見成果。對香港前景,我是樂觀的。國家十三多億人口市場,依然保持中高速的增長,香港得到的收成,一天會比一天多。

    也許有人擔心香港社會風波頻生,令中港關係受到影響,「一國兩制」可能有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先生上月中來港視察,他帶來的訊息是正面的,中央一如既往關心香港,願意大力支持香港,認為香港地位是其他地方難以取代的。至於「一國兩制」,回歸以來的實踐是成功的,即使現時出了一些波折,未來或有新的挑戰,中央對貫徹「一國兩制」的大方針是不會動搖。

     

    中國經濟新常態發展

    中國的經濟正進入新常態發展,積極推動「互聯網+」的跨時代改革,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去年12月親臨浙江烏鎮參加互聯網大會,並告訴世界,目前中國有6.7億網民、413萬多家網站,中國正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將令中國所有農村在2020年得到寬帶網絡覆蓋。

    中國將以互聯網作為其中一個新的經濟引擎,加快推動雲計算、智慧能源、智能機械人、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互聯網+」大幅提高市場效率,簡單舉個「互聯網+」的應用例子,阿里巴巴以信息化取代傳統的銷售與物流通道,減省了經營成本,提供消費便利,令消費者、經營者雙雙得益。也製造了無數個人創業機會。

    同時,國家把「互聯網+」作為促進傳統產業,例如製造業、農業、能源、環保、醫療等轉型升級,為創新創業提供更大空間,以求達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目標。我們看到「互聯網+」與製造業的結合,正帶給中國經濟新增長動力。中國經濟新常態異軍突起,跨過舊經濟的市場建構,取得世界的領先地位,香港在近距離體驗這個成就,我們也可憑著本身的創新能力和經驗,迎頭趕上。 

    香港四個新優勢項目

    中國現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十年,中國的生產總值(GDP)將與最大經濟體美國,並駕齊驅。中國市場變得更大、更多元化,市場會追求更高端、更高價值的服務。我想特別提出,在進入經濟新常態,進一步發展的中國會為香港帶來那幾方面的新機遇。

    一是金融業,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促使中國金融市場要與國際水平看齊,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在商品期貨市場發展、在債券市場發展,以及迅速壯大的中產階層進行全球資產配置的私人理財服務,將為香港帶來機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幾十年,累積豐富的經驗、專業能力,同時匯聚了金融行業的全球精英,他們熟悉國際金融規則、有廣闊的商業網絡,這些都令香港可以為國家作出貢獻,同時也為本港經濟加添新動力。美國有紐約、芝加哥兩個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也有條件和機會作為中國的兩個金融中心。

    二是電影業,香港本是「東方荷李活」,電影人才輩出,而中國的電影票房收入預計兩年內將超過美國,市場前景亮麗。香港所擁有的良好服務創意產業融資機制,以及融通東西方的市場運作精英,這個優秀的電影業平台,正好與內地緊密合作,創造我們的超級夢工場。這為香港的電影業帶來良好的機遇,與此同時,外國電影公司亦看中這一點,美國時代華納公司早前與內地的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合作,成立以香港為總部的「旗艦娛樂」公司;相信其他外國電影公司亦有可能登陸香港。未來在本地的電影人才大有可為。

    三是醫療業,香港在這方面擁有很多過人優勢。我們有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兩間世界級的醫學院,培訓優秀的醫護人才;我們的醫療系統、服務質素也達到世界水準,我們完全有條件將香港提升為亞洲最佳醫療服務中心。國內高消費者日益重視健康,追求高水平醫療服務,對我們是一個有利因素。不過,發展香港成為亞洲最佳醫療服務中心之前,必先確保本地公營醫療服務要有同樣的高水平。政府在這方面需要高瞻遠矚,投放更多教育資源,培訓更多醫療人手,撥出土地讓私營醫療機構興建設施,與此同時,業界需要更大彈性,接納外來醫療人員來港,彌補短期的人手不足。

    四是「一帶一路」,這計劃橫跨東亞、歐洲、中亞、中東、非洲,沿線65個經濟體將更緊密連接起來。張德江委員長早前訪港時指出,在設計「一帶一路」規劃時,已把香港的參與作為重要的取向。香港具備為國家門戶,開放式自由港以及高水平專業服務的重要元素,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獨特優勢,我們須好好發揮這些優勢,把握擺在眼前的無盡商機。

    以上四個產業和項目,是比較明顯可見。除此,我們還有科創、社創、藝創和其他的項目。所有這些項目都會帶來更多商機,每一項都有力推動香港新實體經濟發展,既增加香港庫房收入,也增加年輕人上流機會。現在,刻不容緩的是要增加投資去培養人才,開發更多土地配合發展,投入更多資源在醫療、教育之上,以提高服務水平。這樣可以製造更多職位,提升薪金水平,解決人才出路狹窄問題,亦會促進社會上流動力。若再加上成功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我相信連串的措施將會大幅舒緩貧富差距問題。新加坡九成家庭能夠置業,安居之餘也是日後退休的保障,成效已有公論。

    3601.jpg
    董建華先生寄語香港人團結起來,合力解決當前民生問題和政治困局。

    有所作為社會更加好

    香港還有一個其他國家地區所沒有的優勢,這就是我們香港人努力耕耘,政府謹慎理財所累積的龐大盈餘。這筆逾3,500億美元外匯儲備,超過一年的本地GDP,使我們有條件建設更好的香港。

    在我們跟隨《基本法》的精神,保持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的同時,我們要考慮如何更好利用手上的龐大儲備,改善民生,促進香港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面對當前世界的創新大潮,我們必須與時並進,避免落後,這問題需要大家認真思考。因為經濟加速發展,人民收入增加,政府相對得益,就更有財力解決問題。

    發展經濟不忘環保

    以上談了很多關於經濟建設,我還想提出一點︰積極發展經濟,不等如對環境造成破壞。香港必須堅定做好環保工作,而且要做到全亞洲最好的環保城市,從開山、填海造地到擴建交通設施,每一個環節都要照顧環保的考慮,政府應撥出更多款項,支持這方面的建設,為我們下一代提供合意和理想的生活環境。

    團結建設民生解困

    香港是一個美麗又美好的城市,我們亦一直追求一個理性的、文明的、繁榮的社會;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進一步從以下幾個問題著手建設:

    一、 政府要有作為。政府的整個團隊要有適度有為的管治方向,依賴市場決定一切的思想,已不足以應付現時的問題。現今科技突飛猛進,互聯網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經濟、人工智能機械人將大量取代人手。香港正面對一個新的產業革命,這一方面可以為我們帶來新的經濟機遇,另一方面亦會影響現時低技術、低收入的群體,我們需要及早研究怎樣應付新挑戰,早日聆聽業界意見,盡早提出對策,讓衝擊減至最低,讓大家得以安居樂業。

    二、 政府與建制派更努力合作,製造緊密的夥伴關係,讓建制派更多參與施政、議政。同時,建制派不單要考慮自己選民的利益,亦要更多考慮香港整體利益。

    三、 至於反對派,我們必須防止極少數人排斥「一國」。他們以本土為名,推動港獨,為禍香港,這是香港人不會接受的。「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絕對不能動搖。

    民主社會存在反對意見是正常不過的。但是反對派必須有建設性及合理性。在分歧的問題上,特別是經濟民生等議題,是可以通過理性、妥協的手段來解決。基於社會整體利益,市民福祉,持反對意見的反對派人士必須走出一條建設性的路。政府在此亦要加強溝通。

    四、 香港離開祖國長達一百五十多年,很多人對國家認識不夠。回歸之後,社會關注集中在「兩制」,歷屆特區政府也太過聚焦於此,對「一國」的事情,包括國家憲法、《基本法》的認識,尚有大力推廣的空間。社會視野有局限,市民思維便容易有偏差,這一點我們要更多關注和加快改善。

    為了香港福祉,政府以及各個政黨凡事亦要多走一步。香港人一定要團結,立法會要減少拉布、內耗,務求各方面共同努力,使管治重回正軌,回復有效施政,恢復建設和發展;這樣香港的民生問題以至政治困局才會得到解決。

    理性建設為香港好

    我要一再強調,香港前途是光明的,未來是大有希望的。期望更多有心人積極加入建設香港的工作,就算是不同意見的人士,也能本著理性的前提, 走上一條建設性的路,而既得利益人士在考慮本身利益之時,亦能更多為香港整體作出貢獻。

    香港好,惠及所有香港人;香港好,貧者生活得以改善;香港好,對年輕人更加有利,因為國家未來優勢持續,你們遇到的機會將比我們更多,你們的前途是一片光明。

    感謝各界人士對團結香港基金的支持,我們將繼續為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繁榮而努力,與大家攜手合作,打造更美好的明天。多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