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數論文」作大學績效指標浪費公帑

    2016-02-07

    撰文:黃錦輝教授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

    做研究然後把結果編寫成論文爭取在國際刊物發表是大學教授工作的重要部分。

    論文的水平及數量,已成為學校評估教授研究表現的關鍵績效指標,它亦是政府用來評估整體大學表現的標準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會因應大學過往的表現來決定對學校每年撥款的數目,因此間接使大學鼓吹「造紙」文化,大學教授均把自己的精力及時間放在編寫論文工作上。這潛規則除在香港運作已久外,近年內地各大專院校及學術團體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對此亦尤其重視。

    內地學界爭相舉辦國際會議

    不同領域的中國學會(例如中國計算機學會)近年常主動聯繫大學,邀請合作承辦大型國際級學術會議,目的除了為提升中國學術及研究的國際知名度外,也希望製造更多機會給內地學者發表其研究論文。然而,它們在辦會過程中往往花費龐大,而大部分支出一般是付予創辦及掌管會議主辦權的國際學術團體(例如「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作為當年會費之用。

    所以,過去多年中國確實向外國「進貢」不少。事實上這些學會很樂意接受中國申辦其會議,一方面可從中獲利,另一方面可吸納更多中國會員,為其在亞洲擴張會務鋪路。

    249_shutterstock_220727071.jpg
    政府會因應大學過往的表現來決定對學校每年撥款的數目,因此間接使大學鼓吹「造紙」文化,
    大學教授均把自己的精力及時間放在編寫論文工作上。

    國際論文期刊大開方便之門

    另外,中國教授亦經常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以《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國際期刊為例,內地學者二○一五年發表的論文數目為五千八百一十六篇,佔全球百分之三十六點五,是世界之冠。雖然如此,福建師範大學講師林賢袓最近在內地《學術周刊》發表的一篇文章〈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質疑此舉之成效。為了促進學術界國際化,內地學者積極爭取在國際期刊發文是不爭的事實。

    有見及此,外國學術期刊出版社近年紛紛大開方便之門,對中國學者論文幾乎來者不拒,而出版社會因應每篇論文的頁數向作者徵收版面費。

    據報上述版面費的價值可以由數千至數萬美元。學者為爭取在國際學術界曝光,他們亦很樂意「進貢」。以《科學報告》期刊為例,中國學者於二○一五年估計支付了數千萬美元的版面費,然而《科學報告》只是全球數以百計學術期刊之一。學者進一步推測二○一五年中國「進貢」的版面費高達數十億美元之多,確實令人震驚。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大部分費用是來自政府支持研究項目的資助,也正正是普羅中國市民所納的稅款。

    「數論文」難量學者表現

    歸根究柢,政府純以「數論文」一刀切作為學者表現評估準則實在不切實際,難以用來量度研究對科學、社會、工商、教育等領域的貢獻。這觀點與「團結香港基金」以「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教授為首等專家所編寫的「創新科技業概況」研究報告中的結論不謀而合。

    最後,上述案例必然令全球華人學者慨歎不已,它明顯反映出以「數論文」作績效指標,不但被學界不良分子濫用,更糟糕的是它被奸商徹底利用大肆圖利,而重災區顯然就在中國。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2016年2月7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