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創新
    科技創新

    杜偉樑:尋找被活埋了的科研成果

    2016-01-29

    撰文:黃妙琴

    會考只得13分的杜偉樑,因酷愛科學,先考獲英國劍橋大學工程學哲學碩士,後成為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水中銀把城大研發的創新檢測法「轉基因發光魚技術」應用到食品及化粧品安全檢測上。他慨嘆很多大學研究成果被研究者「冷藏」,埋沒了不少科研成果。

    生物科技是國際公認的明星產業,杜偉樑(Jimmy)2011年加入水中銀,他形容生物測毒技術是「香港的西伯利亞」。水中銀屢獲國際殊榮,去年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最高榮譽大獎;2014年《經濟學人》年度創新峰會唯一入選的香港公司。

    他坦言科研成果商品化是大挑戰,腦力和時間皆重要,大學教授要將研究項目商品化,大多胎死腹中。「教授多擅長做基礎研究,研究的商業元素較低,難以跟上商業社會需求。」

    本地院校主動出撃訪尋伯樂。「有大學人員來找我們,說有些研究很好,可嘗試商品化。我們與校方討論具市場潛力的研究,他們十分支持。但大部分研究項目的教授 及博士生對研究項目商品化興趣不大;他們感興趣的是發表學術論文。很多時候研究項目完成後就收起來,並無將之發揚光大。」導致八成研究項目皆商品化失敗。

    Photo_1.JPG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杜偉樑期望有更多香港科研能成功商品化。
     

    要平衡世界排名與商品化
    他說,即使大學教授有心,時間也不允許。「大學教授要兼顧教學、刊出論文、處理行政工作,根本沒時間跟進研究項目商品化事宜。」由於學術論文發表數目會影響大學排名,大學教授被迫埋首於寫論文,無暇考慮研究項目的應用性及商業化。作為科技人,他希望大學在世界排名和研究項目商品化之間取得平衡,讓更多本地院校的科研成果能夠脫穎而出。

    香港人才多 最適合搞創科
    全球都認定創新科技是經濟火車頭,Jimmy回港後卻發現很少港人願意修讀科學和工程。「在外國讀書時,曾聽聞香港是分數較低的人才修讀科學,外國則剛剛相反,成績最好的人才修讀科學。」

    據他的觀察,香港學生很優秀,他對香港實習生印象深刻。不過,做生物科技起薪點低,一些實習生最後還是轉投金融業,他認為是香港對科研人才的重視度不足。 「現時家長們仍覺得從事科學難以養活自己,因此在香港首選一定是讀環球商業、醫生、律師等傳統學科。」要改善此情況,社會對科研的重視度很關鍵。最近徐立之教授創立「港科院」,並計劃向頂尖科研人員頒授院士,他認同要做更多類似工作,有助提升社會的認受性。

    他續說:「香港本身缺少土地,但能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來港,所以我認為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自身條件來說,香港都很適合發展創新科技,因為創新科技不需要很多 人,要的是優秀人才。」Jimmy透露,最近公司收到科研人員投來的履歷明顯比四年前優秀,可能是近年金融業難做所致。他極看好創新科技行業前景,或許創新科技業是香港人才未來的新路向。

    原文刊於《晴報》2016年1月29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