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機器人時代 香港能否分一杯羹?

    2015-12-02

    撰文:鄧淑明博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在內地,服務機器人的產業正在爆發!

    今年雙十一「光棍節」(11月11日),一個掃地機器人銷售額比去年增長一倍多,達3.15億元人民幣,比起4年前更激增了150多倍;航拍機器人龍頭公司大疆在2010年時銷售額僅有300萬元人民幣, 2013年已飆升至8億元,到了2014年據保守估計銷售會比之前一年的增加至少三四倍……

    從清潔家居到消閒娛樂,這些「服務機器人」在內地的發展目前主要集中在小家電類。

    有掃地機器人公司主管分析道:「家庭服務機器人變革要經歷『工具—管家—陪伴』三大進化階段,目前(內地)市場環境下機器人還基本停留在『工具』的階段,完成部分代替人類勞動的基本使命。」公司的下一步,是朝向「管家」以至「陪伴」的角色。

    最佳例子,是近期日本開售的一個配備人工智能兼可回應人類情感的機器人。這個結合法國設計、日本投資與台灣生產的熱賣機器人,完全不懂做家務;但「他」可以辨識你的情緒、為你排煩解悶,又會道歉、說笑話、變魔術、唱歌跳舞等等。

    這個外形趣致的機器人,每次開售一千部都被「秒殺」售罄,可見市場潛力之大。

    對比「服務機器人」的需求殷切,在內地,「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 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簡稱 IFR)的《2015年度全球工業機器人》報告,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量由2014年近19萬台,即全球使用量的13%,預計到2018年會達61萬,躍升至逾全球總數的四分之一,主要用於汽車噴漆和焊接工作。

    增幅看似驚人,但如果對比全球「機器人與僱員比例」,中國其實嚴重偏低——IFR指出,在2014年,每一萬名僱員,排首位的南韓有478部機器人,次位的日本是315,第三位的德國292,第四位的美國164,而中國呢?僅為36,而且目前的機器人有四分之三是倚賴外國進口,所以中國政府積極鼓勵發展機器人產業,以儘早實現「工業4.0」——即提升製造業的電腦化、數據化、與智能化。

    Robot.jpg
    全球從事「服務機器人」開發的企業中,15%是建立不足五年的初創公司,這些小規模的公司可能一時間被投資者忽略,但
    相信當中不乏卧虎藏龍之輩。

    其實香港在機器人的研發也不輸人後。

    例如能代替人類偵察森林山火的智能防災機器人,利用「紅外熱成像傳感器」及「智能視頻分析技術」,可偵測在5公里半徑範圍內、小至2米乘1米的火源;而且24小時監控,有效控制山火蔓延,這是香港「土砲」出品;而研發無人機的大疆公司,來自內地的創辦人在香港科大受教育、公司也是由研究機器人超過廿年的科大教授支持下成立;醫療科技方面,中大亦研發了以機器人協助做手術,包括「內鏡手術機器人」(可減低刺穿腸胃壁風險)、「骨科手術機器人」(用於各種骨科手術,現已為十多名病人進行手術),等等。

    同時, IFR也發現,全球從事「服務機器人」開發的企業中,15%是建立不足五年的初創公司,這些小規模的公司可能一時間被投資者忽略,但相信當中不乏卧虎藏龍之輩。

    國內在服務及工業機器人兩方面的需求都異常龐大,而香港也具有機器人方面的科研優勢,新成立的創科局預料會集中火力推動這方面的發展。因此我深切期望香港創新及科技工作者,尤其年輕人能把握這個黃金機會,為社會和自己打造一個燦爛的明天!

    原文刊於《南華早報中文網》2015年12月2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