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王于漸教授解構創新與創業

    2016-02-28

    傳統經濟學認為,讓市場決定產業發展方向比由政府決定好,王于漸認為這是正確的,但在積極不干預政策下,政府並非沒有角色,例如政府必須保持市場制度運作暢順、保障私有產權、法治等。然而,只要政府有角色,資源分配便可能出現傾斜。王于漸說:「政府受到四面八方的政治壓力,利益團體、網絡力量都有,結果可能某部分人會因而得益。」

    他指出,發展創新經濟的最主要難題是處理公共財及界外影響。王于漸表示,資本市場並不完美,最周詳的概念往往遇不上最適切的投資者,令很多創意無疾而終。「創新意念或許來自基層人口,但若他們得不到教育,這些機會便溜走。因此,資本市場做不到的,可由政府推動,加以糾正。」政府想推動創新發展,不一定要增加直接撥款,因為在資本市場存在創投基金、天使投資等投資者,最重要是政府提供體制完善的投資環境,自能吸引投資。 

    打破創新等同科技的誤解

    何謂Start-up?王于漸說:「Start-up的意思是透過商業過程,將意念變成商品,以賺取金錢。」他指出,社會愈富裕,產品種類便愈趨多元,並由實體轉為服務,走向客製化服務。他強調,創新並非否定舊產品,而是豐富其內涵。

    「創新是做別人未做過。簡單如 Starbucks 的咖啡杯蓋已是創新。」王于漸舉例,香港的Starbucks咖啡杯分為三種大小,但很少人留意,杯蓋只有一種尺寸。「這絕對是提高生產力的發明,雖然很細微,但充滿創意,事實上它已申請專利。」

    目前香港談創業,我們會舉出Facebook、Uber之類的科網企業,但其實創新不一定與科技、互聯網有關。由於網絡科技發達,今天很大部分創意產業均是“internet-related”,但這並非必然。王于漸解釋,網絡科技只是提供創造價值的空間。人類歷史至少有兩個科技帶來這種空間,第一是電力,第二便是網絡。這種科技為所有行業帶來改變,甚至達到另一個層次,時至今日已變成各行各業皆不可或缺。他續說:「沒有一間公司可以不用電力。正如我們現在身處的生活和環境,將越來越難擺脫網絡科技,網絡漸漸就像電力一樣變得理所當然。」

    306563546resized.jpg
    創意對於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來說,愈來愈重要。

    應由民眾帶領創新

    相對工業經濟,創意於今天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來說愈加重要。王于漸說:「工業講求標準化,大家只需按標準行事便可,用不着多少人的創意。反之,服務業講求隨機應變,便需要發揮創意。舉例說,一位店員採用千篇一律的推銷手法,另一位店員按客人需要而投其所好,效益自然以後者較高。」 事實上,社會富裕進步,民眾教育水平上升,每個人可以貢獻得更多,而「抄襲」前人的路是看不見將來。王于漸說:「落後國家無法創新,唯有抄襲。當國家富裕起來,便應創造新產品。」但他強調,創造哪種新產品最終應由民眾、市場決定,「政府的作用是提供知識和平台,由民眾自行選擇。Innovation不是政府做的,是民眾做的。」

    不過,筆者認為,在創新及科技局已經成立的今天,由該局和教育局等相關政府部門通力合作,把編程融入正規的基礎教育正是刻不容緩的工作,這將能夠:

    香港欠缺人才規模

    何謂具潛力的初創企業?王于漸認為難以定下標準,正因如此,才需由私人市場判斷,「政府難免受政治壓力影響,具潛質的初創企業往往被忽略;反之,天使投資等私人企業純以市場價值為挑選標準,是最具效率的。」

    王于漸認為,發展創新產業沒有必勝之道,「不可能有指引說明你做足哪30個條件便確保成功。現代最早靠科技創意成功的矽谷是巧合而成,並非政府計劃出來。很多地方都想模仿矽谷,但每個地方的條件不盡相同。」那香港可能嗎?王于漸大力搖頭:「香港不缺乏成為矽谷的條件,唯一欠缺的是人才規模。保護知識產權和融資機會對成為創新樞紐十分重要,香港在這些方面表現出色,我們的國際貿易經驗比美國還要強,因此市場規模不是問題。但人才規模只有700萬人,故必須向全世界求才。」

    吸引人才,王于漸認為不是難事,首要便利,讓人感到香港是創業樞紐。「若你是住在紐約的美國年青人,為何要老遠跑來香港呢?細心思考這個問題,便知政府需要做甚麼。」

    天使最愛未發達客戶

    創意不能閉門造車,王于漸認為箇中關鍵是溝通。「創新是一個學習過程,創新意念不是坐着光想便想到,接觸外界,四出多看、多聽、多問,刺激思考。」他相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不同人談不同話題,才是創意之本。

    年輕創業家能否成功,往往取決於創業家與投資者是否配合。王于漸指出,銀行是保守派,創業者是冒險家,兩者存在一定的矛盾,「銀行講求穩健,目的為了賺息,貸款批核純粹取決於借方是否有足夠的還款能力,你跟他談創意,這根本不符合銀行的哲學。」因此,創投基金、天使投資對創業者非常重要,「與銀行不同,他們的哲學是將資金分散投資在眾多初創企業,只要有幾間成功,便賺到錢。銀行最愛發了達的客戶,創投基金、天使投資就最愛未發達的客戶。」王于漸認為,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吸引這些創投基金、天使投資,讓本港初創企業較易籌集起步的資金。  

    泡沫與否未知之數

    未來政府有意將創新聚焦於機械人、智慧城市和健康老齡化,王于漸又有何看法?「對此我沒有太多意見,但要注意:一、必須是香港人熟悉的;二、消費者願意花錢購買。你懂做,都要有人賞識、有市場,才會成功。」他補充,香港人都願意花錢在健康產品,生物醫療產業有作為,全球人口老化,銀髮經濟是必然趨勢,與機械人科技亦息息相關。

    創新熱潮突然席捲全港,不少投資者皆憂慮2001年的科網泡沫爆破或會重演。王于漸說:「當時大家都覺得互聯網有利可圖,有些是真材實料,有些卻是渾水摸魚。就如當年汽車工業起步時,美國有逾1,000家汽車製造企業,大家搶着做,大部分很快便倒閉。新產業必然引來很多投資者,這是很正常的。」王于漸指出,2001年科網熱潮,其時人人當局者迷,今天回看,“.com”就如上文所說的電力一樣,不是產業,只是用以提升生產力的科技。

    不論是創新或“.com”,王于漸認為皆不是重點所在,綜觀當前世界的新創巨頭如Facebook、Google、阿里巴巴等,其市場價值來自它們持有用戶資料的潛在商業價值,「這些企業的共通點是擁有龐大用戶使用量的平台,其背後的客戶基礎蘊藏巨大的商業價值。當然這亦涉及私隱的問題,最終會否也是一個泡沫,還看這些企業能否將客戶基礎轉化成商業價值。」

    原載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月刊《商薈》(CGCC Vision)2016年第5期,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