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聯繫人與新創企業:香港的基因

    2016-02-03

    撰文:王于漸

    在投資推廣署早前主辦的創業節(StartmeupHK) 閉幕活動中,新創企業界的研究人員及從業員各抒己見,為香港邁向新創企業樞紐之路提出不少啟發性意念,討論中特別強調不同企業生態系統各具特色,在21世紀的今天,香港作為小城經濟體與環球經濟網絡聯繫密切,正是其最大優勢,不必(而且難以)依樣葫蘆,依循硅谷等國際新創企業樞紐的成功舊路,亦能在創新之路邁步向前。

    由Compass、勰高(Innofoco),以及香港大學合作開展的研究發現,香港在全球新創企業生態系統的排行榜中,名列廿五,而發展速度方面則高踞第五位;排行榜上首三名分別為硅谷、紐約市、洛杉磯,特拉維夫第五,新加坡第十、印度班加羅爾第十五;有關分析並未包括中國內地的新創企業樞紐在內。

    加速創業基因

    21世紀經濟不啻一大環球網絡,不論個體、企業或政經都由種種樞紐和網絡互相連貫。創新企業的臨界點廣泛傳播,從小小的據點貫通整個網絡,並使其從新配置,影響其中種種聯繫。

    DHL可算是香港的箇中表表者,當初在並未擁有任何貨運機隊的情況下,先在環球市場進佔一特定據點,進而擴展成為國際貨物空運及速遞業翹楚。

    香港既是環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也是一大國際金融服務及商貿樞紐,全賴世世代代企業家的努力,其中不少為來自中國內地和世界各地的移民,本地有利營商的環境、高度快捷的辦事效率、法制健全、知識產權備受保障、生活多姿多采,都是吸引他們之處。

    近20年來,香港作為企業樞紐的光芒雖然略見減褪,但近數年來新創企業活動漸見復興,香港的企業似要踏進一個新紀元,Compass的相關研究結果就印證了這個發展。

    香港應驅動港人以才能、熱誠及其人脈建立可立足於世界市場的新創企業。

    人才資金缺口

    新創企業生態系統的發展分為四大階段,即「始創」、「啟動」、「融合」(與地區、國家、國際網絡互相融合)、「成熟」;香港目前仍處於啟動階段,Compass的研究指出,香港必需先將人才和經費兩方面的資源處理妥當,才能邁向融合以至成熟的階段。

    香港自然要著力培育及招攬新創企業人才,但在全球化及科技日新月異的大前提下,憑著人脈與數碼科技的聯繫,身處不同地域者亦可合作無間,香港實可輕易網羅遍佈各地的人才,況且移居世界各地且通曉英語的香港人不計其數,本地新創企業大可各出奇謀,聘用人才。 關於科技才能,換個角度來看,時下全球創意無遠弗屆,已遠超貨品及服務買賣的範疇,而擴展至專利、商標、版權、品牌,以及其他知識產權的交易與合作。據有關研究發現,除卻全球在研究方面領先的五大經濟體(即美、日、英、德、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生產力增長,有超過九成以源自海外的創意為基礎。

    時至今日,只要是有利國家繁榮,科學發現與科技突破都已經不論出處問題只在誰能加以商品化而已。由此觀之,香港不單需要科技人才,還需要設計師、產品拓展、市場推廣,與及明白科技、創新之道,而且精通商品化的專才。在推動新創企業及創新業務之際,必須明白上述皆為不可或缺的人才,從而考慮在科技及研究人才培育方面之需要。

    在經費不足問題上,不少持份者認為風險資本匱乏只屬香港新創企業生態系統發展初期的自然現象,只要累積到足夠的優質發展項目,自然不乏本地或海外投資者,資金流入當不成問題。

    其實近一年至一年半以來,「天使投資」方面一直維持穩健發展,來自家族公司以及高額淨資產人士的第二代表現更見突出。特區政府建議成立總值20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旨在以配對方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一起投資於新創企業,當可促進本地的創新及科技發展。

    創業樞紐定位

    美國硅谷的發展模式,一直是創新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模式,香港欠缺規模,難以效法硅谷模式,中國內地則未具充份有利創業及生活環境的優勢。 缺乏規模,香港唯有在全球經濟網絡中另闢蹊徑,驅動港人以才能、熱誠及其人脈建立可立足於世界市場的新創企業。以下是須著意的特質:

    一、善用服務型經濟的優勢

    本世紀是趨向服務型經濟的年代,貨物生產將逐漸轉移至低工資地區,或以機械人輔助生產;服務增值為客戶帶來新體驗、確保表現質素、有效減低風險。

    創新方面,將同樣在技術及非技術的層面全面加速,服務業(例如金融服務、教育、醫療、飲食、旅遊及物流業)本身固將如此,而製造業亦勢將「服務化」。以旅遊服務業而言,唯有香港曾經建立足與美國品牌分庭抗禮的世界級跨境公司,實在殊不簡單。

    可見香港新創企業不宜以科技為發展重點,反而應著力發揮在商業模式和程序創新兩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施展客戶體驗創新方面的專長。

    二、開展「超級聯繫

    聯繫力可算是全球化、數碼化,與及知識經濟年代的新競爭優勢。香港長於落實、調適、擴展意念方面,具備「超級聯繫人」的條件,足以貫連意念、資本、人才、生產設施及市場等將全球加速器兼物聯網(loT)平台如Brinc等公司引進香港。

    這其實與上世紀香港一直扮演商品及服務包裝者兼整合者的角色分別不大,只在於香港今天須轉為經營較高增值的商品及服務,包含較重的科技及創新成份,關鍵繫於為舊經濟注入新經濟思維。

    香港要發揮超級聯繫人的功能,就不能只以內地大門自處,固步自封。事實上,在越來越多持份者眼中,香港不應純粹擔當內地大門的角色,而應成為新創企業的加速樞紐,協助實現有關建立與拓展國際業務的鴻圖大計。 

    三、提供試驗市場

    創新活動涉及多個層面,既具科技層面,同時亦具態度及行為層面。任何新產品、新服務,須有勇於嘗試的顧客,才有出路。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很能接受新意,且東、西方思維兼容;雖然本土市場規模不大,但卻有一大批能經常緊貼潮流並推崇時尚的擁躉,香港群眾勇於「趕潮流」,又成為「潮流通」。凡此種種,皆為內行人不可或缺的特質。

    香港可作為新商品、新服務投入亞洲或歐美市場之前,先行加以調適之地,香港是全球最大旅遊目的地,一向有「購物天堂」的美譽,今後將進一步發展成服務銷售中心,而服務創新可帶來高增值。美國星巴克集團雖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咖啡連鎖店,至今卻仍未攻佔意大利市場,皆因未及該國境內的咖啡店為顧客提供的咖啡體驗,可惜意大利的咖啡店始終未有藉服務創新擴大規模,只維持一貫經營傳統,但在本土則足以擊敗星巴克。

    116237596.jpg
    香港新創企業不宜以科技為發展重點,反而應著力發揮在商業模式和程序創新兩方面的優勢。

    建立新創企業生態系統並非一蹴而就,香港在這方面必須假以時日,才能迎頭趕上。聚焦於以下四大方向,應有所幫助。

    一、加深環球足印和聯繫

    新創企業必須不囿於本地市場而放眼國際,本地大學亦應促進與世界各大新創企業樞紐中的院校的交換計劃。

    政府應啟動持續性全球市場推廣計劃,為香港打造國際「新創企業超級聯繫與加速樞紐」品牌,招徠海外人才,並在此成家立業或作為第二基地。為此,政府亦須同時放寬入境限制,鼓勵設計、市場推廣、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海外優才前來工作。

    二、營造創新需求

    新創企業生態系統的活力,主要取決於創新需求,一次性撥款對新創企業建立可持續業務的作用不大。不論公私營界別都要明白到與新創企業合作的好處,香港已有一些大機構開始尋求與新創企業成為創新方面的合作夥伴,此舉不但值得鼓勵,更應廣為宣傳。

    要扶掖這個生態系統,必得採取市場主導的策略。在公、私營界別製造創新需求,亦同樣重要;對此政府應勇於嘗試及推行。

    三、規管促進並施

    新創企業本質上既具顛覆性,業務模式亦多偏離常規或傳統路徑。決策者及規管者須明白此一本質,在容許其顛覆常規的同時,確保公眾利益受到保障。

    在全球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政府在檢討並更新金融服務等行業的規管架構時,應較為積極進取,以追上科技發展;入境部門則須對新創企業需求保持敏銳觸覺,以便採取靈活快捷的批核措施。

    香港肯做實幹的精神和勇於創新的能力無復當年,此一觀感在不少人心目中逐漸留下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繫於年輕勞動力增長放緩之勢。勞動力供不應求,迫使僱主以高薪爭取年輕人才,難免打擊創業者招聘本地人手的意欲,有必要從海外延攬足夠人才。

    對於整體經濟而言,新創企業對促進創新極其重要,本地經濟由效率帶動模式轉為創新帶動模式,必須假以時日方能奏效。要是政府未能及時採取果斷行動,則難望有所成就。

    四、變革從心出發

    香港在中小學階段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教育方面,均見落後於全球各大新創企業樞紐。本地的大學入學資格過於輕視STEM方面的學識,反而英文、中文、通識三科則列為公開試的必修科;對不少中、小學學生而言,這三科已佔公開試科目幾近半數,若要對此作出變革,實有必要儘快重新修訂教學課程與大學入學要求。

    香港若要成為亞洲新創企業活動樞紐,從政府、商界、投資者,新創企業以至家長、年輕人,均須徹底改變以往心態。香港既有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端賴其快捷、高效、務實的商貿文化,今後仍須加以發揚光大,使之成為本地創新及新創企業的動力,而非阻力。

    無論新創企業抑或投資者,都靠一腔熱誠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來解決世上難題。香港要確切掌握成功基因,必須以自身作為商貿樞紐的歷史優勢為基礎,並需同時著眼於環球市場發揮,與全球包括中國內地網絡的聯繫作用,激發本地創新及新創企業文化。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