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

    「一帶一路」與香港優勢

    2015-11-19

    梁愛詩  全國人大常委、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

    「一帶一路」不僅是以經濟戰略為構想,其範疇包括經濟、政治、外交、人文等多個方面;它不僅是中國的國策,也是中國對新型國際關係的貢獻;它不僅是為應對中國經濟快速轉型的需要,亦激發了沿線國家的發展動力。

    它是創新的構思,但是源出歷史,跨越時空,融通今古。「一帶一路」是一種時代精神,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是天下大同理想的實現。「一帶一路」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構思。大家記得2006年中央電視台攝製過一套片集,當時是首播的,它叫做《大國崛起》,審視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及美國等九個國家的崛起,當時引起討論中國以後應該走什麼路?我們所謂的中華民國偉大復興究竟是什麼?

    一個大國不是僅僅以她有多少條航空母艦或導彈來決定。環觀歷史上的盛衰興亡,我們看到光靠這些成績是不足以讓一個國家長久地享有繁盛,人民真正能夠幸福生活。真正的大國,其文化需要被嚮往,包括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人民素質要令人佩服,能夠成為其他國家的楷模。

    以盛唐為例,不只唐朝當時國家生產總值(GDP)佔全球57%,其法制是《永徽律疏》(又稱《唐律疏議》),被日本、朝鮮作為律法的立本,當時堪稱為「大國」。唐代文化對全球文化也有很大的貢獻,以前我聽過王敏剛說「從絲綢之路看中國文化」,我覺得很感動。

    2011年3月17日,國家公布了第十二個五年計劃,講明國家對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她認識到把握國內外情勢對新起點的重要性,訂立了「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策略,推進法制建設,加強反腐倡廉的決心,並且提出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的意願。

    2013年9月及10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及印尼國會的演講,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及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接着在亞信峰會、中亞合作論壇、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近日舉行的G20峰會,以及APEC 2015會議,他都大力推動,可見「一帶一路」的構思是相當成熟的。

    「一帶一路」的背景
    中國為什麼要推出「一帶一路」呢?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最初引入外資、技術及人才,從「三來一補」到「三資企業」,的確為當時落後的工業帶來很多生機,漸漸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外資利用我們的廉價勞工,從出口賺大錢,嚴格進口中國的資源,還經常埋怨我們造成空氣污染及貿易逆差。世界經濟不穩定尤其是遇上金融風暴,訂單不來我們的工廠就要關門了,單靠拉動內需是不足以支持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必須深化改革,創新優化,開拓服務業,提升效率,才能夠達到2020年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11月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為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藍圖,強調開放型的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民主法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改善民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等等,這些完全符合大國崛起的輪廓。

    「一帶一路」正好配合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系,以開放促進改革,以改革促進發展,以發展促進轉型。因此,我國實施更主動的開放戰略,結合對內、對外的開放,主動加入大自貿區、小自貿區。在「走出去」方面,對外投資以貿易帶動,與對外援助配合。在進口策略上,縮逆差、放關稅、帶消費、羸人心。而一帶一路更是實施這些策略的戰車。

    「一帶一路」的兩翼,「絲綢之路經濟帶」及「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估計沿線經過66個國家,總人口大約44億,佔全球人口63%;經濟總量為21萬億美元,佔全球約29%;貨物及貿易出口佔全球23.9%。因此,其發展潛力比亞太區已經成熟的經濟體系機會更大。 

    1B1R5.jpg
    梁愛詩:「一帶一路」是可實現的夢。

    中國從被動走向主動

    現時世界已存有不同的經濟合作架構,國際及區域性金融治理和合作,還有雙邊投資協定、政府採購協定、環境產品清單、信息產品協議及知識產權協議。「一帶一路」和這些有何不同呢?

    我國在過往區域合作上某程度是被動的,加入這些協議要經過漫長和艱辛的談判過程,好像加入世貿(WTO);又例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TTIP),中國受到美日聯手制衡,令其進退兩難;IMF的改革拖拖拉拉,都不能到位。

    「一帶一路」讓中國從被動走向主動。第一,中國在亞太區的戰略是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例如自貿區的協定從中韓到中日韓,從東盟加三到東盟加六。「一帶一路」的好處是沒有預設的規章,只要雙方同意就可以了,毋須多方面的協調。

    第二,「一帶一路」的理念是開放包容的,合作發展,互利互贏,共同繁榮。它的合作空間是開放包容的,不設門檻,不排他。其合作領域也是開放包容的,政策溝通、道路溝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即五聯通;其合作方式也是開放包容的,同時接受機制性及非機制性合作,例如中西醫療效高的結合。

    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國合作的領域是多元化的,包括基建、金融、服務、能源、環保、航運、物流、科技等等,而絲路基金、亞投行、TPP、國際金融機構和開發性的金融基金,可為這些國家按需要提供它們缺乏的資金和技能。這些活動不只為這些國家帶來發展和機遇,對中國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帶動經濟發展外,政府的功能必須轉變,現時的管理體制必須改革來配合開放,由注重事先審批轉為事後監督,擴大服務行業開放,改革外商投資准入的管理體制,逐步實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進行金融制度及海關監管制度的創新,提供貿易及投資便利化的程度,因此,因開發促進改革,以改革促進發展,以發展解決工業迅速發展後轉換期的需要,對我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從國際情勢而言,經濟全球化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全球產業結構進入深度調整期。中國崛起令西方主流媒體抱有疑慮、擔憂,甚至戒備和敵意,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美國重返亞洲和中國參加構建國際新秩序形成激烈的對衝。因此,中國在外交上除了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必須提出新思維。「絲路精神」提出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開放、包容、合作、共贏,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打造命運共同體,讓區際的國家和人民共同享有和平發展,進一步實現中國崛起的夢想。

    結合「一國兩制」與香港法律優勢

    有人懷疑,「一帶一路」是否只是空洞的理想。據商務部報道,2015年上半年大陸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攬工程項目1401個,新簽合約額375.5億美元,主要涉及電力、通訊、房屋建築、交通運輸、石油化工建設等工程領域。亞投行(AIIB)的成立,獲歐洲最大的十個經濟體的支持。11月15日G20領導人峰會期間,中國與土耳其簽署了備忘錄,由中國敦煌網承擔中土跨境電商平台的建設。11月16日,中國中核集團拿下阿根廷60億美元合約,興建第四座核電廠。因此,「一帶一路」是可實現的夢。 

    香港是國家的一個特區,在「一國兩制」下享有不少的優點,它既與國家一體,又實行不同的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它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包括人民幣離岸中心)、國際投資貿易中心、物流與航運中心和專業服務中心。尤其香港是中西方文化橋樑,亦有培育創意產業的新優勢(例如電影業)。

    三句不離本行,就法律服務而言,我認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走出去」戰略是香港法律界的重大機遇,我們可憑藉香港法律的優勢,協助和促成國家和國際社會實現這一宏大的合作目標。

    一、 香港法律作為適用法
    香港法律體系比較完備、廣為國際社會認可,是不爭的事實。香港法律就是「一國兩制」的體現,它不僅具備包括英國、美國、澳洲、新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普通法系的形式和內涵。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跨國合同,包括國內企業與他國企業簽署的合同,都選擇香港法作為他們合同的適用法,因為許多國家熟悉普通法,但不懂中國法律,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各國商界對香港法律的信任和肯定。

    香港法律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只要合同雙方選擇,就可以將香港法律約定為合同的適用法,同時也可以選擇香港法院或其他香港爭端解決機構處理合同糾紛。國家在「一帶一路」建設和「走出去」戰略實施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大量合同,無論是項目合同還是融資合同。我們可以爭取香港法成為合同的適用法,爭取香港法院和其他機構成為合同糾紛解決地,與國內和他國同行一道,貢獻我們香港律師的智慧和努力。

    01shutterstock_286199027resized.jpg
    香港法律是「一國兩制」的體現

    二、香港律師中西法律相容

    香港律師不僅僅對香港法律熟悉,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中西法律體系和合同條款都不陌生。多年與各國律師打交道,我們對各類合同的行文、細節的把控、權利義務的拿捏、條款的措辭等,都相當嫺熟,況且自70年代以來,香港的法律服務已對外開放,世界各國的律師多在香港設有分行,客戶隨時取得外國法律諮詢。他們也藉香港踏入內地市場。

    香港律師不僅對普通法系國家比較了解,對大陸法系也不生疏,包括對伊斯蘭國家的法律體系和融資方式,也漸漸有認識。香港政府控股的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就成功發行了伊斯蘭債券。

    此外,香港律師還有雙語的便利,為中外交流、法律條文理解、交易談判,提供了方便。實際上,香港律師能夠提供的、與此相關的一個更大便利,是他們對中西文化的深層次的理解,這也是他們有能力對合同雙方不同要求作出精準分析的基礎,並與中國客戶分享,協助他們作出準確的判斷。

    三、香港律師熟悉中西商道
    香港地域雖小,但歷年來一直被評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非常具有競爭力。多年來,香港律師在與各國商界交往過程中,大量接觸到各地商人,知道他的關切、喜好、擔心、困難、誤解和糾結,而這類情緒和判斷在不同種族和文化之間尤為突出。香港律師是非常合格的中介,他們的參與可以避免雙方誤解、增進相互理解,有效地促成雙方的談判。

    「一帶一路」建設和「走出去」戰略所涉及國家、民族和地區,是各種各樣的,他們之間不只文化有異、語言不同、習性相遠,而且還涉及不同信仰和民族敏感問題。比如「一帶一路」涵蓋的國家和地區,既涉及中華文化,也涉及其他文化。香港多年來習慣與不同民族相處,彼此包容,也習慣與各文化團體打交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香港律師在不同文化族群融資、商貿、交往方面,誠信、善於理解的特性,取得廣泛好評,是居中協調、取信各方的良好人選。

    香港在人民幣金融產品長足發展,涉及投資基金、保險、期貨、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股票、衍生產品等等,香港又是亞洲首選的資產和財富管理中心,還有作為國家南大門的商貿中心、航空航運物流中心,輔之以高端專業的服務行業和比較健全的法律體系,為國家「一帶一路」和「走出去」大戰略搭建了一個易於使用的平台。 

    四、香港國際法律糾紛解決機制健全公正

    香港法律體系比較完備,不僅在於它有法可依,還在於香港有一個比較健全的法律執行體系,包括法院、仲裁庭、調解機構,而且其程序規則齊全,案件處置嚴謹、按章辦事,完全與國際慣例接軌。「一國兩制」、法律公正、社會公義、司法獨立、政府清廉,加之法律體制的相容性和廣泛的法律人才,在香港為國家「一帶一路」和「走出去」大戰略,構建了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法律糾紛解決中心,這一點已博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

    香港作為國際仲裁中心,擁有國際知名、不同國籍的仲裁員。在法律糾紛解決機制上,香港不但有信得過的法院體系,還有國際認可的調解程序,以便各國商界有效、合理地解決他們的合同糾紛。實際上,各路商戶已經愈來愈多地、也愈來愈願意把他們之間的合同糾紛,交由香港法院、仲裁庭、調解機構解決。最近,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國際仲裁學院便評定香港為倫敦、巴黎後的第三個國際仲裁中心,這是很好的聲譽。 

    國家根據「一帶一路」和「走出去」大戰略的需要,亦可參考前海法院和杜拜國際服務中心DIFC法庭的經驗,在香港建立一個專門服務「一帶一路」的法律糾紛處理中心。我很高興看到在香港和外地不同場合,行政長官、律政司司長和其他官員都推薦香港作為解決糾紛的中心。我相信,類似這種構思也可以用於其他行業。

    如果從個人的得益來看,「一帶一路」恐怕不會為你馬上帶來什麼好處,也不要期望政府為你設計能如何利用它的構思,只有業界自己才最能知道如何利用這個構思。首先,我認為各行業須提出建議,提請政府納入《施政報告》,並要求中央政府把建議納入「十三五」規劃,然後由中央政府、特區政府、貿發局和業界推動、倡議和宣傳,像CEPA一樣。機會不會找你,你要去尋找機會。

    香港和許多其他地區一樣,經過一個長期迅速發展後,已進入一個發展較緩慢的階段,對區際的競爭有難以抵禦的感覺。加以近年社會政治化,內耗浪費了不少精力,做事缺乏激情,前海深港服務業合作區計劃便沒有好好利用。我希望香港人看「一帶一路」,不要只看它目前的經濟收益,而是從國家民族的角度出發,投入大時代的精神,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那麼「一帶一路」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值得我們投入的使命,為國家達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香港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為夥伴國改善經濟和消除貧窮,為世界和平和人民幸福作出貢獻。

    KJHGKKUYKGYK_0.png
    香港可建立專門服務「一帶一路」的法律糾紛處理中心。

    本文為作者於2015年11月19日出席香江論壇的演講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