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土地

    曾維謙:港不進則退 知恥才能力追

    2015-09-30

    撰文:曾維謙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先生早前在一個論壇上談到有關基本法等憲制問題。一石激起千重浪,霎時間全港都在談何謂「三權分立」、甚麼是「去殖民化」等。但其演講中的另一個評語,似乎卻被忽略了:「只要看看地圖,上下左右的鄰居比一比,似乎不得不正視香港在經濟民生方面的競爭,有點差強人意,不進則退,慢進就是落後。」社會和媒體上的政治爭拗早多不勝數。今天,我們且放下意識形態,客觀探討香港的競爭力是否真如上述評語所言,不斷下滑,甚至被區內對手超越。

    landing1.jpg
    按現時的趨勢預測,今年深圳的GDP超越香港實在不足為奇。

    深圳經濟增7倍港見絀

    自1997年以來,香港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Real GDP,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在17年間(1997至2014年)增長了74%。若與亞洲區內的其他城市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當我們的增長是以百分比計算,我們對手同期的增長卻動輒數以倍計:一向被視為香港勁敵的新加坡,實質GDP在過去17年共增長了1.3倍,離香港不遠的澳門更增長了3.4倍,與我們只一河之隔的深圳更將其經濟體造大了7倍!(深圳數字截至2013年,下同)(見圖一)。

    香港回歸時深圳的名義GDP只有香港的不足十分之一(以港幣計算),到2013年該比例已經超過80%。更重要的是,雖然今天深港兩地經濟體積已相距不遠,但前者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按現時的趨勢預測,今年深圳的GDP超越香港實在不足為奇。

    landing2.jpg
    實質國民生產總值累計增長(1997年 至 2014年)

    香港不求高增長?站不住腳

    以人均實質GDP計算的情況亦相若,香港的增長是56%,新加坡是63%,而澳門和深圳的增長百分比更是3位數字(分別為189%及287%)。另一邊廂,1997年澳門的人均名義GDP只是香港的66%(以港元計算),但17年過後,到2014年已是香港的2.4倍,更是全球排名第4的經濟體。所以,有說香港是成熟經濟體,因此增長放緩是無法避免的講法根本站不住腳。深圳、澳門當然是受惠於國家整體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水漲船高,但當連新加坡都因亞洲經濟增長而「跑出」,唯獨香港被「遺留」下來實在沒有道理。

    當然,講到「有利民生」,還是看每月口袋的收入有否增長最為實際。這方面香港和區內其他城市相比,依然乏善可陳。香港家庭收入中位數由2000年至2014間增長約3成,新加坡的家庭收入中位數卻增長了1.5倍(見圖二)。即使由於深圳和澳門的數據為平均數而無法與其餘兩城的中位數直接比較,但香港的發展——無論是宏觀經濟數字上,還是人民實際感受到的得益——在過去十多年被同區對手大幅拋離的事實,依然無可爭辯。

    landing3.jpg
    家庭入息中位數增長(2000年 至 2014年)

    前海招攬外資港拼一帶一路

    更尤甚者,區內步步力迫香港的城市仍比比皆是——前海正致力吸引外資企業進駐、珠海橫琴已開展其國際海洋度假區第二期工程,整個度假區將合共佔地超過700公頃,是香港迪士尼樂園(兩期合計)加上海洋公園面積總和的2.3倍!

    但這絕對不是說香港一無是處。事實上香港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毋庸置疑,一直與倫敦、紐約齊名;香港又位於亞洲中心,5小時航程可以覆蓋全球超過一半人口;而一國兩制下香港獨立且與國際接軌的法規制度,亦不是國內任何城市可以輕言追趕。舉例來說,「一帶一路」兩個經濟帶覆蓋共44億人口及21萬億美元的GDP,分別佔全球的63%及29%。香港絕對可以利用本身的優勢,為航運物流、貿易融資、離岸人民幣、法律服務等行業,創造大量發展機遇。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隨着環球政經重心日漸西向東移,香港面對來自區內的競爭只會更加銳利和激烈。但若港人連香港已大幅落後其他城市這個事實都不知道、不關心、甚至不接受,那就遑論要重新上路,收復失地。如今會否正是港人冷靜客觀、審視形勢,凝聚力量、奮鬥自強的關鍵時刻呢?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2015/09/30,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