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土地

    貴租礙就業多元化 削港競爭力

    2017-07-19

    文章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17年7月13日

    撰文: 曾維謙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

    shutterstock_518632060.jpg

    一宗又一宗刷新紀錄的成交,掀起地產及投資界熱議;但其實還有另一則消息,值得連結在一起討論。

    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2017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再度力壓瑞士,連續兩年榮膺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員工辦公室佔位 月租貴過薪金

    這固然值得高興。但更須注意的,是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在其網誌提到,在「價格」(Prices)一環的評分,香港在63個經濟體中,排名第62。排名第63的是委內瑞拉——該國在過去的5月,才經歷了超過50天、令近50人喪生的暴動;而根據當地國會的數據,首5個月的通脹達128%,甚至出現食物短缺。 

    相比之下,根據統計處數據,香港的通脹正在放緩;也沒有食物供應的問題,那是甚麼原因,令我城排名只比由政局不穩引發「超級通脹」的委內瑞拉好上一點點? 

    根據國際房地產顧問世邦魏理仕(CB Richard Ellis)的研究,香港的甲級寫字樓租金,在過去兩年都是全球最昂貴。2016年該行發表的報告,指中環指標甲廈的租金為全球之冠,而西九龍則排名第五;及至2017年,中環租金繼續領先全球之餘,西九龍則「進佔」第四位(表一)。 

    table_1_0.jpg
    圖表來源: 經濟日報

    當企業要作擴充/收縮的決定時,它考慮的整體僱傭成本(Total Employment Cost)並不只是員工的薪金,而是「薪金+租金」。因為寫字樓內的桌子和椅子本身並不會為公司帶來盈利,而是靠坐在該位子的員工賺錢。以每員工平均佔地200呎、每月每呎租金200元粗略推算,則中環甲廈內每個座位的每月租金便達40,000元!如此一來,一個秘書座位的租金,動輒會比其薪金還高。面對這樣的成本結構,企業老闆難免會考慮,是否應把秘書職位移到租金水平還不及香港一半的上海、或等於香港三成的新加坡。

    星金融商業就業人數 拋離本港

    這嚴重滯礙我們產業及就業的多元化——沒錯,香港是主要的金融樞紐,不乏利潤深厚的業務(例如上市集資),賺錢能力強的員工(例如投資銀行家)也大有人在,他們可能還負擔得起這樣的租金;但若香港要真正成為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國際金融中心,高昂的租金成本卻會迫使很多本應落戶香港的非前台(front office)工種(例如資產管理、風險管理,以至前文提及的秘書職位),白白流失至租金水平比我們低的城市。 

    而這個情況似乎正在發生。2000年,新加坡於「金融及商業服務業」內的就業人數只有30萬左右,只有香港(48萬)的三分之二;到2013年,獅城的相應數字增加了超過一倍(+128%)到69萬,超越了同期內只增加43%的香港,並漸漸拉開距離(見圖)。

    chart _1.jpg
    圖表來源: 經濟日報

    這些職位大多是白領,包括不同專業如會計、法律等從業員。新加坡過去10多年新增的這些職位,其中有多少是因為其企業本來想落戶香港,卻因香港的高昂租金「捨港取星」,當然難有實際數字。但觀乎星港兩地數以倍計的租金差距和香港極低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不難想像當中有不少職位,其實本應是屬於香港,而非獅城。

    物業供應續落後 肥水流別人田

    事實上,根據統計處的《駐港公司按年統計調查報告》,過去4年,雖然整體的駐港公司數目有所增長(+537間或+7.2%);但若我們把有關數據拆開分析,可見影響較大、聘請員工數目最多的地區總部(Regional Headquarters)數目,其實在2016年出現按年下跌,把數字打回3年前(2013年)的原形,至於地區辦事處(Regional Offices)更自2013年起便呈下跌趨勢(-104間或-4.2%),只有當地辦事處(Local Offices)錄得增長(表二)。

    table_2.jpg
    圖表來源: 經濟日報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香港的土地、住宅,以至其他物業的供應步伐繼續追不上需求;加上區內其他城市不斷努力迎頭趕上,持續上升的營商和生活成本,總有一天會令香港變得不再吸引,失去競爭力,甚至連原本屬於我們的機遇都流失至競爭對手處,最後令香港變成新時代中,無關痛癢(irrelevant)的一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