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團結香港基金

    團結香港基金成立一周年 董建華寄語青年人熱愛國家、建設香港

    2015-11-19

    今天是團結香港基金會成立一周年,我們懷着欣喜的心情慶祝一周歲!

    基金會工作進展

    萬事起頭難。基金會從零開始,到今天全面運作,並不容易。但我們非常幸運,得到各位基金會成員的大力支持,讓我們這個民間智庫,名副其實成為智慧的寶庫,成為先進思潮匯聚的思想大廣場。基金會在Eva 的帶領之下,按照我們訂下的時間表,一步一步開展我們的工作。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對外聯繫、推廣、商討、辯論、交流、研究、倡議等。

    我很高興基金會如期在上週公布了首份政策研究報告。該份有關土地和房屋的研究報告,引起專家、學者和公眾人士廣泛討論。這亦是我們預期達到的效果。

    我們在政策研究和倡議方面的工作,就是要借助香港和香港以外最出色的腦筋,以最具洞察力的目光,最精準的分析,去審視香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將事實和數據,呈現出來,並以香港長遠利益為依歸,作出具體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議,讓公眾人士、持份者、評論員、媒體、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執行者充分討論。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回顧過去一年,是充滿風風兩兩的一年,是香港自回歸以來一個重要的政治分水嶺。我們經歷了「佔中」的動盪、政改方案表決的躁動,到了今天,社會暫且恢復平靜,當中如坐上過山車的經歷,相信每一個香港人都親身體會到,點點滴滴在心頭,大家也許會問,站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口,香港將會何去何從?基金會作為一股團結和支持香港的力量,我們又如何可以在這關鍵的時刻,貢獻香港?

    走出今天,開闢未來

    要審視香港如何走出今天,開闢未來,香港社會必定要認真地面對當前的挑戰。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無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有其獨特之處。政治上,國家對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政策,香港在中國的版圖上,享有不同於其他省市的管治制度,這一優勢,帶來很多機遇,也帶來挑戰。我們今天面對的難題,在國家層面,有些人對祖國認識不足;在內部管治層面,被捲入內耗的漩渦;在政策發展的層面,一方面因為管治制度上的一些局限,一方面因為內耗,令施政停滯不前。這些都是非常嚴峻和必須克服的問題,我希望用小小時間,講多一點我對這些挑戰的看法。

    對國家認識不足

    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舉世公認。微軟的Bill Gates  曾經在博鳌亞洲論壇年會上,讚揚中國 30年來令6億人民脫貧,並稱之為「了不起的奇蹟」。九七回歸之後,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港人與祖國關係更加緊密。我們回歸祖國,又碰上國家改革開放所取得的驕人成就,可謂福中之福。

    香港在地理上、歷史上、政治上、文化上、經濟上,以及血緣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只可惜,有一小部份港人對中國人民艱苦奮鬥得來的成就,視而不見;反而選擇性地聚焦於國家在發展道路上遇到的一些個別事件,並將之無限放大,以偏概全。有些個別人士以不文明,甚至是違法的行為,在香港與內地關係中製造事端,製造矛盾,傷害了兩地人民的感情。他們製造和鼓吹所謂「中港矛盾」,破壞「一國兩制」。

    但是,國際社會對國家的重視,見諸近月習近平主席的兩次國事訪問。在九月,習主席出訪美國,我很榮幸有機會參與。在他的行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亦是讓我作為中國人最感驕傲的,是美國政府以及美國人民,他們對我們國家和主席的尊重,以及對與我們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視。

    同樣地,習主席在十月到了英國訪問,這次被媒體形容為超級國事訪問,空前成功,英國皇室和政府最高層,以最高規格接待了習主席夫婦,兩國領袖的互動,展現了習主席口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同體的願望,標誌着中英關係進入「黃金時代」。

    上述國事訪問的成果,為中美、中英人民創造更多機會,對香港人而言,應有莫大的啟發。

    對香港青年人來說,他們正處於大機遇時代。因為世界發展的重心,正逐漸東移至包括中國的亞太地區。連同國家「一帶一路」策略所帶來的無限機會,可以說,認識祖國,就是認識未來;不懂中國,就是不懂世界。我呼籲香港人,尤其是年青一代,放開懷抱,去認識我們的國家,認識今日中國的精神面貌。

    如何讓更多香港人,特別是年青一代,認識國家、擁抱國家,並不容易,但這一大挑戰,我們不容忽視。事實上,我們未來若果能逐步扭轉民心未回歸的情況,香港社會內部的一些管治和施政問題,也會比較容易解決。

    持續內耗

    內耗令香港發展停滯不前。過去十多年來,內耗成為香港政治的特色,這包括社會上的內耗、立法會內的內耗、行政與立法之間的內耗。

    社會上的內耗莫過於去年的佔中。佔中不但大面積影響很多市民的生計,亦鼓勵了以違法行為去表達不滿,削弱了香港一直以來賴以成功的法治精神,對香港危害深遠。

    立法會內的內耗,以及行政與立法之間的內耗,使到很多有迫切需要的政策,都未能有效落實。就算大部分市民就某項議題達成共識,但少部分人仍然可以處處留難,嚴重阻礙香港的發展,削弱了香港解決困難的能力。其中一例是政改方案的表決,泛民的堅持,令港香港白白喪失了2017年普選特首的歷史性機會。

    另一個例子是成立創科局。因為立法會內泛民議員的拉布,成立創科局的建議最終要折騰三年,才能落實。全世界的先進地區,都以創新和科技來推動創業創富。從南韓到以色列、從美國到北歐,他們的政府都積極介入,利用創新科技作為發展的火車頭,為全民創富。但泛民議員卻拖拖拉拉、虛耗三年。創新與科技,是分秒必爭的全球競賽,三年已是一個世代。香港發展的步伐,較其他競爭對手慢很多。這是一項長期的隱憂。我們應該為此而感到非常擔心。

    居安思危,推動政策

    基本法規定香港50年不變。但這是指資本主義制度的不變,不是指政策的一成不變。世界瞬息萬變,香港沒可能不變。

    在經濟方面,香港從六十年代開始,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直至八十年代初,該項政策都相當成功。當時亞洲地區 (除日本外) 經濟普遍滯後,而中國則是對外封閉,故此,香港的經濟有機會起飛。但是,九十年代以來,全球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不但貿易全球化,金融市場亦全球化地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也在快速發展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這樣快速變化的大環境,我們要有高度的居安思危的思想。我們不可以讓我們的發展,被動地任由市場經濟所支配。否則,我們只會流於不斷追逐並聽命於市場的訊息,我們的政策,亦只會滯後於市場的發展,並落後於市民的預期。

    在這方面,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應以高度危機感的視野,站在市場高度之上;並且以前瞻性的目光,走在市場經濟之前,超越市場經濟的支配和局限,洞察前方的挑戰,掌握更廣闊的機遇。我注意到特首梁振英提出「適度有為」的施政方針,這是積極面對當前挑戰的正確方向。

    我們經常強調要邁向知識型經濟,因為知識型經濟製造高端的知識型職位,讓更多人向上流動,為全民創富。政府如何製造條件,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板塊?我們的教育制度,如何培養創新、創意、創業人才,為全民創富?這幾方面的工作要得以成功,就要靠政府發揮強而有力的主導角色。

    目前,政府發揮主導角色並不容易。回歸前,政黨政治發展仍然處於初階段,直選議員仍屬少數;時至今日,立法會成員全部經選舉產生,政黨發展更見蓬勃,行政長官與立法會議員沒有「政黨關係」,因此,特區政府在立法會的工作,更見寸步難行。

    我的希望

    面對香港今天的民情和局勢,我有幾個希望,如果它們都能夠落實,一定有助香港開闢未來。我的希望不離為青年人的未來出一分力,希望社會不再內耗,參政和議政者捨破壞、共建設。

    為香港的青年人

    我的希望,香港的希望,離不開我們的青年人。他們是香港的將來,是香港的希望。

    香港青年人對現狀不滿,要爭取公平、公義、和理想,這是正常的。香港有這樣的青年人,我一方面是感動、驕傲;但另一方面是心痛。我為他們的理想和承擔而感動和驕傲;我感到心痛的,是社會和青年之間的溝通、互動、和相互的期望,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令到這一群有理想的青年要跑上街頭?

    對青年人,我呼籲他們不要簡單地,把強調和平理性的人士視為保守,而要明白他們由衷的憂心,如果每個人都熱血街頭,香港還會有繁榮安定嗎?

    我對香港青年人的希望,是熱愛國家、建設香港。我呼籲香港人,尤其是年青一代,要放開懷抱,認識我們的國家,認識今日中國的精神面貌。

    青年人對香港的將來責任重大,基金會在這方面,會盡一分力,讓更多香港的青年人有機會去認識國家。同時,基金會其中一個重要研究項目,是如何去關心青年人,如何回應他們的不滿和焦慮。我們和香港其他青年團體一樣,和特區政府一樣,希望青年人能善用他們的無限創意,無窮動力,共同建設香港。

    拒絕內耗

    要解決不斷內耗,當然一定要在制度上作出努力。但香港最大希望,還是在於香港人。要有效解決香港政治上的困境,還需從我們自己開始。有多項不同的民調都顯示,絕大多數的香港人是和平理性的,他們不認同偏激的行為。和平理性並不等同政治保守,從英國殖民地統治到回歸後的今天,開明理性的香港人,從來是佔了絕大部分,他們是香港進步的動力。

    激烈的行動,容易吸引眼球、容易獲得媒體報道、容易在網上被瘋傳。於是激進人士好像主導了香港的公共議程。但民調清楚顯示,和平理性、開明務實才是香港的主流民意。香港要繼續創造奇蹟,必須堅持和平理想、開明務實的道路。

    建設性的反對派  有紀律的建制派

    要堅持走和平理性的道路,來突破政治上的困局,特區政府、泛民主派和建制派三方都有責任。

    今天的泛民陣營裡面,激進當道,溫和泛民似乎難有空間。但我很高興見到泛民裡面的溫和聲音,有人開始另闢路徑、尋找出路。這些泛民朋友,是有理性而勇於承擔的人才。我呼籲他們堅持遵守法治精神的原則,忠於基本法、忠於「一國兩制」,本着「是其是,非其非」的務實態度,以香港人的福祉為依歸,用建設性的態度,監督政府、建設香港。香港需要一個愛護香港的、有建設性的反對派。

    至於建制派的責任,就是清楚認定立場,以負責的態度,忠於基本法、忠於「一國兩制」、以高度的紀律,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建制派內有代表不同利益的派系,有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但是在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基本立場上,建制派必須立場一致。這是基本的政治倫理和紀律。

    構建這樣的建設性反對派和建制派,特區政府一定要以理性、包容的態度,努力走出困局。

    有挑戰,有契機

    各位,香港正處於歷史的轉接點,香港將來有無希望,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準備、有沒有信心去面對挑戰。有挑戰不等如沒有希望。香港精神從來講的是「我做得到!」我們站在機遇的關口,有挑戰便是讓我們可以有乘風而起的契機。這一代不應對前景感到無望,而下一代則應該對前景充滿希望。

    香港有無比的優勢,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優勢,因為「一國」讓我們得到國家的全力支持;「兩制」讓我們實行資本主義,又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一部分,讓我們可以獲益於兩種截然不同制度所給予的所有優點。

    如果大家看一看香港各項宏觀經濟和社會數據,會看到我們有豐厚的財政儲備、持續溫和增長的經濟、失業率只有3.3%、幾乎是全民就業、先進的公共醫療服務,以及高達80 多歲的人均壽命;我們的公共交通,外來的遊客個個都讚口不絕。我們有12年免費教育,亦有讓弱勢社群得到基本照顧的福利制度;香港的治安,舉世稱讚。我們連續多年被列為全球最自由城市等等。

    上述種種,反映了香港已有良好的基礎和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今天若懂得緊握香港獨有的優勢,我們絕對有條件讓每一個香港人都生活更加美滿,更加幸福快樂。

    各位,我們能否緊握機遇、建構未來,決定在我們手中,基金會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與你們每一位繼續攜手合作,為香港、為港人,打造未來!

    多謝大家。 

    晚宴部分圖片

    Photo3R.jpg
    創辦人兼主席董建華先生致辭
    KCH_7349resized.jpg
    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致歡迎辭
    IMG_0118resized.jpg
    一眾賓客齊賀團結香港基金成立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