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and Youth

    傳承粵劇文化 加強資歷認證助人才發展

    11/12/2021 - 10:19

    文章原載《明報》2021年11月12日
    撰文:藍天藝術工作室創辦人 鄭雅琪

    傳承粵劇文化 加強資歷認證助人才發展


    粵劇在上世紀50、60年代間於香港盛極一時,名伶輩出,深受社會大眾歡迎,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乃香港首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近年卻面對觀眾流失及人才不足的困難與挑戰。事實上,粵劇在香港發揚光大,亦承載着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絕對值得我們好好保育及傳承。最近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將支援粵劇年輕從業員的持續專業發展,乃業界之佳音,我期望政府能更深入了解粵劇傳承的需要,在教育、宣傳、產業化等提供全方位協助,讓粵劇文化可邁向國際,成為「說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一環,強化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更好地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大局。

    粵劇具教育意義 改變觀念擴闊觀眾群

    隨着歲月變遷,粵劇由主流娛樂變成小眾藝術,觀眾群也老化且人數日漸下降,但粵劇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仍是無可取代。粵劇元素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粵語中的「大龍鳳」、「跑龍套」(「茄哩啡」)及「數白欖」等,皆來自粵劇;粵劇本身亦是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劇中對白的用字充滿文學氣息,故事背後亦推廣中華文化優良的道德價值,極具教育意義。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年輕一代喜歡潮流文化,我們不期望會頃刻成為粵劇迷,但最基本先要讓新一代認識及了解粵劇本身及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培養他們對粵劇的興趣,最終成為觀眾。過往,我曾到學校參加推廣粵劇講座,發現很多學生從來也不知道什麼是「粵劇」,遑論投身行業或成為粵劇迷呢!

    回想自己投身粵劇的經歷,亦與自己「非典型」家庭有關。受父母薰陶下,我自小對粵劇產生興趣,8歲時開始參與每星期一課的興趣班,後來幸運地獲國寶級藝術家裴艷玲老師賞識,輟學全身投入學習戲曲。過程中,我並沒有思考太多關於未來求職及升學,只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希望可以讓粵劇在社會發光發亮。若沒有父母全力支持走這條非主流的路,恐怕我沒法如今在粵劇發展。時移世易,社會對培養下一代發展藝術才能曙光初露,粵劇作為重要的中國文化藝術之一,我期望政府可加強學校課程中的粵劇教育,鼓勵年輕人及家長了解粵劇,改變他們對粵劇的舊有觀念,擴闊粵劇觀眾群及協助業界發掘更多人才。

    改良資歷認證制度 師徒學院訓練皆可取

    很多粵劇前輩早已憑個人造詣聞名業界,亦建立一定的觀眾群;惟要吸引年輕一代加入粵劇行業,改善資歷認證制度料可增加吸引力。現時,年輕人入行可透過師徒制或報讀學院課程。前者即向前輩拜師學藝,好處是一對一培訓,可傳承師父的藝術精髓,對傳統粵劇文化有較深入了解,從直接參與演出「邊做邊學」;後者則是多人課堂的形式,知識較理論性,並會接觸其他如話劇、舞蹈等的藝術界別,學生較具創新及大膽的思維。然而,由於學院的學位課程入學有一定的學術成績要求,如像我一樣從小就跟隨師父學藝,當年卻沒有正式機制銜接至學院課程。幸好,我在申報過程中有幸得到有心人的仗義相助,才可順利入讀演藝學院的戲曲課程,繼續踏上我的粵劇藝術路途。

    最近,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關於產學資歷互通的《報告》,正好指出現時教育制度下粵劇的資歷認證問題。我認為《報告》中提出構建學界與業界結合的認可機制,為粵劇界提供資歷及學歷互通,令年輕人可因興趣投入戲班,之後,又可適時重投院校,銜接進修學術課程。我認為若上調自資院校副學位課程中「才能為本收生」的比率及應用學位先導計劃「才能為本收生」的比率,讓更多師徒制的粵劇人才得以銜接學院課程,可吸引更多有粵劇天分的年輕一代入行,非常重要;畢竟天分與才能,異常可貴,應讓年輕人及時、大膽投入,孕育成長,發揮粵劇的才華,學術成績不應是社會認可的唯一標準。

    保留粵劇文化精髓 創新不能本末倒置

    粵劇業界不僅面對觀眾不足的困難,還要面對百分百的付出卻不能換來同等回報的現實。舉例說,要籌備每一齣粵劇的人手約需60、70個,人手不可少,但疫情間限制入場人數打擊了票房收益,而不少門票是半價出售予長者,經營相當困難。

    坊間不少意見建議粵劇需注入創新元素,吸引年輕一代觀眾。事實上,業界不抗拒創新,近年亦積極在題材及表演上加入新思維,展現新的表達方式。但是,粵劇不能為改變而改變,某些重要元素如粵劇表演的「四功五法」等核心元素,有時不能隨便改變,要當心變得本末倒置。

    粵劇發展基金在審批資助上,除了支持保留傳統劇目外,還鼓勵具創新元素的新編劇目,但劇團卻需考慮創新劇本要面對觀眾群較小而成本增加的實際問題。現時的戲班要身兼多職,主要靠班主經營,除了物色生旦等主要演員,籌組工作人員班底,每次演出也要尋找投資與贊助,然而演出結束後大家各散東西,缺乏凝聚力。長遠來說,粵劇循產業化發展,培養固定的班底,有助增加戲班演員之間的默契,或可向其他藝術界別借鑑,增設藝術總監的職位,為整個表演藝術把關,提升演出質素。

    粵劇是香港本土的珍貴文化藝術,現在培養年輕一代對粵劇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使得以薪火相傳,非常關鍵。業界除了繼續做好本分,為觀眾帶來高質素的演出外,亦希望政府可以在教育系統及產業化中提供支援,攜手向世界推廣粵劇文化,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