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陳智思
    Social Innovation

    盈利結合慈善 創社會共享價值

    10/03/2016 - 23:17

    撰文:陳智思   行政會議成員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上月舉辦了首個名為「慈善共創都市聚焦」的國際慈善論壇,出席參與的講者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慈善機構代表,包括彭博慈善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

    論壇的專題主講嘉賓是哈佛商學院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他與克瑞默教授(Mark Kramer)所提倡的「創造共享價值」的觀念十分著名,更引發出新一輪的資本商業思想大變革。波特教授還積極研究規劃社會進步指數,尋找在本地生產總值(GDP)以外衡量人民福祉的指標。

    關於慈善事業、共享價值和社會進步指數,及這些概念對香港有甚麼啟示,有很多東西可以談。但讓我們先談談基本概念。

    shutterstock_278979425-700.jpg

    擴貧富差距 舊經濟制度捱批

    首先,以上這些概念的共同主題所反映最關鍵的是,我們舊有的制度不再可行。在現今世界,依賴自由貿易和市場力量的經濟模式受到抨擊。近年,香港對商界的態度已由尊重變得質疑和批評。

    當然,有很多重要原因引致這情況。貿易、投資模式、以至科技的轉變令我們社會整體上得益不少,但同時也擾亂了傳統商品和勞動市場,帶來了負面結果,特別擴大了貧富差距,在不少國家和地方都已經引起群眾不滿。

    要把時光倒流返到無互聯網的年代,又或回到高增長、高社會流動性、高勞動力需求包括低技術人士的年代並不可能。與此同時,單靠政府和政客協助社會去適應轉變亦有所限制。

    參與早前國際慈善論壇的人士就提出不少解決方法,希望把議題帶到市民和地區所關注的層面,包括青年、教育、人口老化、健康、可持續、創新等議題。

    他們把香港的問題都看透了。本港正面對房屋、貧富懸殊、人口的可持續性、土地使用、生活質素等嚴峻挑戰。從另一方面來看,香港已頗幸運,不如一些地方要面對更艱巨的問題。

    shutterstock_414442606r-700.jpg

    公司競爭力 與社會福祉掛鈎 

    香港兒童近乎所有都具備讀寫和算術能力。我們的平均壽命和嬰兒死亡率的數字對比世界其他地方算是不錯。我們失業率低,可算是人人有工做。罪案、暴力、害怕會成為受害者等比率也是十分之低。你可知道芝加哥今年已有三千宗槍擊案嗎?再者,我們政府所擁有的盈餘和儲備乃其他城市所渴求的。

    論壇上有意見談及政府決策和投資形式的新方法,一般是結合了私營和公營兩者。這也是波特教授所提出的。「共享價值」的概念把一家公司的競爭力與社會福祉拉上了關係。

    這意味着一家公司若能適當地運用其基礎生產力、企業遠見和資源去解決社會問題,可為公司自身創造更好的前景。若能成功實踐,將可以為公司本身創造更多機會並打敗其競爭對手,例如令對手們損失市場佔有率和減少利潤。

     

    政府可幫手 制評估衡量指數

     

    若要跟從西方的大型慈善團體的模式,那麼香港傳統的家長式慈善組織模式有太多要學習的地方。雖然如此,在香港人們對社會創新和社會企業已愈來愈關注。無論是公、私營合作協助貧窮人士解決住屋問題、把義務導師引進校園、為商界創造更多回饋社會方式,這些都很鼓舞,但都只是起步。

    政府也有可幫上忙的地方,那便是採取新方法以制定優先次序和衡量政策的有效性。例如我們沒有數據去評估工作和生活間之平衡,短些的工作時數將會對經濟的損害多些,還是會讓生活好過些?類似社會進步指數的概念可令我們在經濟增長的標準以外,有更多及更深入的探討。

    結果可能會為人類帶來驚喜。一位來自非洲的與會者對香港的低罪案率感到驚訝及羨慕。我卻跟他說,我希望香港也可有如他的國家及其他國家般的高快樂指數。

    原載於2016年10月15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