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立百老匯劇場 只欠東風
撰文:陳慧蕊
一直被認為是文化沙漠的香港,有可能擁有像美國紐約百老匯劇作(Broadway shows)或英國倫敦西區戲劇(West End shows)般的文化活動嗎?香港戲劇大師鄧樹榮就認為有可能!

法律系大師兄「戲劇性」轉行 我認識鄧樹榮,是在他全情投入演藝界之前。那些年,他是港大法律學院的大師兄。那年代,律師是備受尊崇的職業,每年全港只培育出不到一百名律師。當鄧師兄決定離棄法律界而進軍不保飯碗的演藝事業,簡直震驚整個法律學院,亦可說是史無前例;所以我對這位浪漫的師兄印象特別深刻。 |
||||||
事隔多年,我竟在藝術發展局的頒獎典禮上碰到大師兄獲奬(其實只是他眾多專業獎項之一),才知悉鄧師兄果然厲害,已將港產戲劇提升至國際水平,揚名海外。他的作品:《後代》(與新加坡戲劇盒聯合製作)分別於2010年新加坡華藝節及香港新視野藝術節演出;《泰特斯》繼在倫敦環球劇場演出後,亦在德國諾伊斯(Neuss)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及柏林巡演;《泰特斯2.0》於2012年巡演挪威、波蘭、北京及台北;《打轉教室》(內地稱為《教室也瘋狂》)則於2011至2014年間在英國的愛丁堡藝穗節、香港、上海、杭州、北京、廣州、汕頭、深圳、澳門及溫哥華巡演,獲高度評價;《舞.雷雨》(舞劇)分別在2013及2014年獲邀在新加坡華藝節及台北香港周演出。 ![]() 鄧師兄很能代表香港中西合璧的特色。他取得香港律師資格後,便用六年時間留學巴黎,於新索邦大學獲戲劇碩士,並在l'Ecole de la Belle de Mai接受演員訓練,在金手劇團(Théâtre de la Main d'Or)及其他法國劇團當助理導演及演員。他深受西方梅耶荷德「假定性戲劇」、葛羅托斯基「質樸劇場」及東方太極、瑜珈的啟發,認為劇場是一種透過自我發現去感受生命的藝術形式;他嘗試結合東西方劇場的精髓,確認身體才是最核心的表達工具。 中西匯萃,超越語言的表達方法 過去十多年來,鄧樹榮在硏發一套超越語言的身體表達方法,用於戲劇創作、訓練、表演中,能令觀眾憑著表演者的「身體語言」,了解他們想表達的訊息,實踐他對形體劇場及簡約美學的理念,打通了戲劇、舞蹈及其他形體文化的界限。這訓練,著重非言語所能表達的精神、感覺,增強對觀眾的震撼力。 從事表演藝術的人,有時被理性過份支配,壓抑了靈感,妨礙創作力的發揮,表演變得僵化,在創造角色的過程中缺乏生命力。鄧樹榮運用這套「前語言」表達系統,令演員能用有機的方法(organic way)去創造角色,以身體及聲音去掌控時間及空間、建立行為的精準性,以及語言和身體語彙的互動。 ![]() 因此,就算用廣東話來演莎士比亞的《泰特斯》 (Titus Andronicus),觀眾也不用懂廣東話或中文才能被話劇深深打動。2012年5月鄧樹榮導演的《泰特斯》代表香港參加倫敦文化奥運(Cultural Olympiad)的重點項目──世界莎劇節,成為首個在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上演的粵語話劇。Shakespeare's Globe更首次將廣東話戲劇拍成電影。為了讓更多觀眾欣賞這話劇,鄧樹榮安排這電影在圓方Grand Cinema上映,是香港舞台劇的創舉。 這話劇內容充滿暴力,但鄧導演能在沒有血睲的場面下,通過演員的身體語言,把殘酷的強姦情節表達得令人髮指及不寒而慄;在德國演出時,更有幾名觀眾因看這話劇被震撼過度而要入院治療! Shakespeare's Globe 已再次邀請鄧導演的另一莎士比亞劇作馬克白 (Macbeth)於今年8月在當地演出。以往廣東話戲劇,最多只能滲入海外華人社區,但鄧樹榮的廣東話形體戲劇,就能成功地伸展至世界各個非華人社區,將香港戲劇帶入世界級戲劇主流圈子,備受重視。 ![]() 港劇《打轉教室》國際演出逾百場 鄧樹榮的另一代表作《打轉教室》,更是沒有對白,全靠動作的本地原創喜劇。鄧導演加入中國文化元素,如戲曲、武打、詠春、水袖、翻騰,令這長達75分鐘的喜劇完全沒有冷場,反而可接觸更廣的觀眾:無分年齡、語言、文化背景,都能享受這劇作。如鄧樹榮所說,這喜劇將不同文化及種族的觀眾凝聚一起,在歡笑聲中盡情享受劇場藝術的愉悅,同時亦緬懷一下學生時代的趣事。 此劇亦是首部港產戲劇能持續三星期在英國著名的愛丁堡藝穗節演出,受到英國傳媒高度重視,並被評為藝穗節2000多個作品中排行55位。作品於2012年10至11月完成北京、上海、杭州及汕頭的巡演,並於12月中獲選為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深圳.香港創意藝術雙周」的其中一個表演節目,並於深圳演出。期間更獲中央電視台拍攝,並於2013年1月介紹給全中國觀眾。鄧樹榮的戲劇以無言語掛帥,深得各地觀眾喜愛,並獲媒體高度評價。 人類語言多樣化,很多時候成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溝通的障礙。鄧樹榮的「前語言」便是一種新嘗試,在語言以外找到更加容易引起共鳴的表達、溝通方法。有別於傳統的寫實話劇,這種形體劇場能更有效接觸、感染不同的民族、地方而產生共鳴。沒有對白,演員可在完全沒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與觀眾溝通;如有廣東話對白,則能從感覺、動力上與觀眾溝通,使不懂廣東話的觀眾亦能感受到演員的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