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Education and Youth

    加強STEM教育 迎接工業化4.0

    04/26/2021 - 12:19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1年4月26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助理研究員劉錦輝 

    加強STEM教育 迎接工業化4.0


    在今年財政預算案,政府提及將「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推展至小學,以「奇趣IT識多啲」計劃資助學校購買設備和舉辦課外活動,並加強學生對資訊科技或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的興趣。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各個國家都越發積極培育STEM人才:部分確實是為勢所逼,但更多是為未來經濟及社會發展作打算。在内地,2019年國務院就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到引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建設科技創新基地、智能化教學等的措施。

    儘管教育局自2015年開始支援學校推廣STEM教育,可是至今可説仍處於摸索階段,進程相對其他國家,如英國、新加坡、美國等落後。事實上,在新高中學制實施以來,由於絕大部分學生須在四個「核心科目」考獲3-3-2-2以上成績才有機會進入本地大學,學制及課程的限制對STEM造成很大的挑戰:

    一,課時不足。STEM 教育並非是一個單獨的科目。學校需自行把STEM融入正規課程,並在課外時間安排活動。但是,由於現有課程內容繁多,教師已需兼顧文憑試準備、升學支援等等, 影響STEM推行成效;

    二,學生參與率低。在文憑試制度下,學生需投放大量時間在核心科目中,而核心科目偏重文科,反映爲何報考STEM科目人數近年下跌;

    三,教師缺乏支援。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早於2017年的調查就已指出,只有三成受訪教師有信心教授STEM課程,八成表示他們沒有足夠培訓。情況至今並無太大改善。

    政府多年來推行STEM教育的成效之差,也從國際評分當中反映出來。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顯示,香港學生科學科目的平均成績由2009年的第三位大幅下滑至2018年的第九位;在30歲時期望從事與科學相關專業的香港學生比率低於OECD平均水平。

    單憑投放資源並非長期解決方案,還需要有學制及課程的配合。現在單一化的教育制度並未有效鼓勵學生朝著STEM的方向發展;近日社會熱烈討論的學制改革方案,或可成爲讓學生修讀更多STEM相關課程的契機。不過,現時有志於STEM的學生如果語文等方面較弱,甚至未能在本地教育制度中升讀大學。要有效培養創科人才,學制就絕不能把部分人才拒之門外。

    在行業加速轉型,社會需求也在急劇變化的情況下,香港教育制度必須能夠幫助職場人士從低、中技術往高技術轉型的能力,才能保持他們在人工智能世界下的競爭力,而STEM在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政府與學界必須思考教育制度當中如何鼓勵有志於STEM的學生發揮所長,並提供進一步進修以至就業的出路;這一則切合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二則對學生、企業以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