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Land

    黃元山:土地計劃經濟

    06/10/2015 - 08:00

    香港樓價高昂,坊間有不少解讀,包括一般常聽到的「地產霸權」和「政府高地價政策」等。但歸根究柢,其實是香港的樓宇供應長期供不應求。

    翻查過去幾十年的樓宇建屋目標,由柏立基、戴麟趾、麥理浩、尤德、衛奕信、彭定康,不同年代的港督管治下,其實最後樓宇的建屋成果,都是低於當初各自所做的政策文件中的目標 (詳見《香港長遠房屋策略和港人港地》,王于漸,2013年,第7頁)。為甚麼香港的住宅市場長期供不應求,這要從其機制談起。

    螢幕快照 2016-08-04 上午10.00.11.png

       黃元山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客席講師

    政府低估市場土地需要

    香港的住宅市場是否一個有效的市場機制?答案:表面上是。無論是發展商發售的一手單位,或是二手市場的交易,都是以市場原則進行。不過問題是,住宅的原材料一一土地製造一一並非市場行為。當然,土地發展,無論是勾地或是拍賣,都是市場機制,即價高者得,不過,計算需要多少土地,卻並非市場行為,而是政府推斷未來市民的需要,然後根據這些推斷,而推出土地做建屋的原材料。這是一個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y),而非市場經濟;試想想,全球糧食,如種多少稻米和小麥,都是由政府推斷而做,全球早已陷入糧食饑荒危機中。事實上,歷史上,不少計劃經濟中,都曾經出現糧食饑荒,因為政 府透過行政手段,根本沒有可能完全掌握市場的實際需求! Milton Friedman曾經講過一個笑話:「If you pu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charge of the Sahara Desert, in five years there’d be a shortage of sand,」(如果政府負責管理撒哈拉沙漠,5年後,這些沙漠連沙都短缺)

    由於製造土地根本是個計劃經濟,就算是出名英明的新加坡政府,有大規模資助的組屋配合下,市民對住屋需求和樓價飛升,仍有諸多不滿,可以想像土地是一項難度何奇高的規劃。

    螢幕快照 2016-08-04 上午10.00.19.png

    但為甚麼政府要控製造地的過程,而非盡量開拓無限的土地儲備,然後透過市場信息,只要有需要,就推出土地,在香港有其歷史因素,也有其他社會因素。

    加入市場元素  減少錯配

    首先,歷史因素緣起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聲明內容限制了本港每年50公頃的土地供應,以及特區政府的賣地方式。因此1985至1997年期間,這些因素令香港的土地價格不斷攀升。

    另一個原因是,當市場知道政府如果有無限土地儲備,樓市價格自然下跌,因為現在的價格並非一個實際的市場價格,而是土地計劃經濟,再加上之後的市場拍賣和銷售機制,綜合得出來的結果。
     
    因此,討論「土地計劃經濟」這個問題,要聚焦問題的癥結所在,就要在整個造地規劃的過程中,能否加入多一點市場分配的元素,使錯配減少,這是本港長遠土地政策必須反思的一件大事。

    文章原載i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