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Housing

    房策政綱空泛 難解香港困境

    02/08/2017 - 08:00

    撰文: 葉文祺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朱泰亨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shutterstock_177394745.jpg

     昨天,特首候選人之一的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發表了多達70多頁的政綱,勾劃出其未來治港藍圖。當中,最值得注意的仍是其對未來土地房屋政策的綱領,但相關建議落墨並不算多,亦只沿用舊有思想,欠缺真正解決土地供應的良方。

    曾俊華房策綱領 沿用舊思想

    其土地發展理念提到「要」兼顧發展及保育,卻沒有提出「如何」兼顧發展及保育,只提出問題,沒有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令人失望的是其不但沒有承認政府的土地需求估算過於保守,更沒有提出如何取得土地的具體方法。

    Image_00.jpg
    來源:《香港2030+: 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網站

    事實上,其土地供應政策主要為雙管齊下,一方面,透過重建去增加發展面積,另一方面,則沿用並優化現有規劃《香港2030+》下的新發展區,作為未來主要土地供應的基礎。可惜,這兩種土地供應方法均為中長期供應措施,亦非新穎方法,難解香港現時中短期供應空窗的困局。

    而基金會早早預示香港難解中短期房屋及土地供應不足的深淵,公營房屋方面,根據現時政府所覓得的土地,即使所有覓得的土地能如期順利推出,亦只能提供23.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與十年供應目標落差近4.4萬個單位,更遑論追回過去落差。而我們推算,十年後公屋輪候冊數字將由今天的28萬宗申請,很有機會大幅上升,一般申請個案平均輪候時間(現為4.5年)亦將進一步拋離3年上樓承諾。

    事實上,政綱並無提及具體上如何達至規劃《香港2030+》所定下未來30年的土地需求(4,800公頃)。更甚的是,按基金會推算,香港未來30年所需的土地,實為9,300公頃,遠遠超過《香港2030+》的保守估算。

    收購棕地具體操作 隻字不提 

    shutterstock_536342662.jpg

    具體政策例如以綜合規劃方式解決新界的棕地和荒置農田問題,另外提供土地作物流及其他特殊工業用途,如將棕地上低密度且低效的用途搬遷到新建的多層設施,亦是我們支持的。但最重點的如何收購本是私人擁有的棕地,政綱卻只以一句「以更富彈性的方法處理收地、賠償和安置,以加快收地過程及減低安置難度」輕輕帶過,實際如何操作,用甚麼機制操作,卻隻字不提。

    另一政策將現有「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途的土地改劃為混合用途(住宅及其他發展用途),及鼓勵已劃為商業區的舊工業區工廈重建為價值更高的商廈用途等,仍難逃土地用途重新分配的舊格局,並未能解決土地供應不足的核心問題。事實上,土地不止房屋,現時多種土地用途(甲級寫字樓、工廈等)的空置率已達至十多年的低位(見圖),重新分配土地用途並不能解決香港經濟容量的樽頸。

    至於房屋政策方面,其增加公營房屋供應建議,始終未有提及地從何來的問題。在這前提下,增加居屋白表的分配比例(等於減少綠表的分配比例)只會使公屋居民購買居屋的機會降低,使公屋輪候時間延長。而將居屋定價與入息中位數掛鈎,亦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未能解決公營房屋產權不完整,補地價金額隨樓價不斷上升,所引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家庭破碎、經濟不平等惡化、營造不理想鄰舍環境、政府長遠財政負擔、跨代社會流動性及貧窮等問題。

    居屋定價與入息掛鈎 不治本

    香港現時房屋土地困境,需要的並不是空泛口號、舊思維,而是需要多管齊下,重啟大規模填海計劃、擴大發展密度及加快土地發展速度等多項措施並行,長遠建立土地儲備,並逐步推行「補貼置業計劃」,解決公營房屋土地租值消散的社會損失,以建立社會上流動力,團結香港社會。因此,我們期望所有特首參選人都能考慮基金會所提之建議,並將基金會兩份報告的建議加入其政綱當中,以解香港土地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