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Science & Tech Innovation

    完善數據基建 推進生物科技產業發展

    09/05/2022 - 10:35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2年9月5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總監及經濟發展研究主管 水志偉、助理研究員 曾文軒

    完善數據基建 推進生物科技產業發展


    七年前的「冰桶挑戰」風靡全球,引起了人們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的關注。漸凍人症目前仍是為無法治癒的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疾病,大部患者病發後只有2至5年的平均壽命。近日,香港有科創企業成功利用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台,篩選及分析出與漸凍症相關的基因;團隊迅速找到「潛在治療靶點」,除了大幅降低了藥物開發的成本和時間,更為患者帶來希望。

    顯然,數據是未來生物科技發展的能源,而數據基建是策動香港數字生物科技產業的基石。分析包括基因組在內的組學數據與臨床數據以及箇中的關聯,能夠協助找到疾病的特徵及原因,繼而向患者提供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可考慮讓內地數據過境河套

    香港去年啟動的基因組計劃,旨在分階段為兩萬個指定疾病及研究組群個案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然而,計劃對象數目比新加坡「全國精準醫學計劃」2027年期望達到的110萬個相對少,承諾建成的港人基因組數據庫具體開放措施也還未成形。而醫管局亦於2018年設立了大數據分析平台,讓大學科研人員於其「數據實驗室」,在安全及受控的環境下使用臨床數據。特區政府亦承諾推動醫管局夥同科技園公司開放數據予科創企業使用,但具體安排仍在籌備階段。

    事實上,內地擁有龐大的病患資源,當中不少基因數據更具研究價值。而世界最大的綜合基因庫──中國國家基因庫正好坐落深圳,內地多所公營醫院也擁有大量的臨床資源。然而,國家基因庫的資源只供與其有合作項目的單位使用,仍未達至全面開放共享;而儘管深圳衞健委設立了「衞生健康發展研究和數據管理中心」統籌全市醫療衞生機構數據的統一歸集及共享,中心暫時未見有定下數據開放共享政策。

    若然這些數據基建能夠開放共享予港深兩地大學及合資格企業在境內使用其匯總數據(aggregate data),兩地科研人員則毋須費力自行收集有限的數據,而能夠便捷在這個「油礦」中找到不少科研機遇。

    為充分發揮香港的大學科研優勢,建議可以積極考慮允許這些數據過境到香港河套使用。現時內地未有先例將大規模的匯總數據過境,目前只有四所香港的大學在內地設立的分支機構獲科技部列為試點單位,可獨立申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來香港進行科研合作。

    因此,我們認為橫跨港深兩地的深港河套「一區兩園」可以成為國家制度性突破的試驗田,讓合資格香港科研人員在河套香港園區使用內地數據。同時,香港河套必須規劃數據基建,如同國家基因庫運作般,除了應透過雲端安全防護以至區塊鏈等技術確保數據不會外洩,也應建成具備高效能運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的數據中心允許深入的數據分析。

    嚴格審批確保數據安全

    而有關部門可考慮在河套建立負責審批數據使用的人類遺傳資源辦公室分支,除了提供綠色通道予河套註冊科研機構使用相關數據,也可負責完善數據過境機制。這個分支的成立,除了能夠加快處理各項申請審批,也能承擔專家現場勘查評審工作,並更好管理及監督數據過境的操作及合規事宜。

    香港除了要善用內地龐大資源,也要提速提量完善其基因組計劃,並確保持續開放共享醫管局臨床數據;而香港自身的數據基建更可與上述提及、專門儲藏過境數據的數據中心形成網絡,在管理上產生協同效應。若然香港要奮力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必須把握數字時代帶來的機遇,「基建先行」善用數據加快研發過程及創造更多先進診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