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Science & Tech Innovation

    小「ID」大作為

    05/28/2019 - 09:00

    文章原載《經濟通》2019年5月28日
    撰文: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水志偉、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李亞詩

    shutterstock_543148363.jpg

     

    本月初開賣樂壇天后容祖兒的演唱會門票,不出所料,眾多網民仍要克服重重難關才求得一票。黃牛炒風大盛,早前更有報道指歌星鄭秀文演唱會的握手位門票炒到近十萬元一張!不少人提議採用實名制購票,卻遲遲未能全面推行。要杜絕黃牛,讓大家不用再辛苦「撲飛」,數碼身份(Digital ID)不失為一個解決辦法。

    要了解何謂數碼身份,可以先回想一下我們現時是如何在網上證明「我就是我」。舉個例子,要在網上註冊會員或辦理業務,我們可能需要提交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或輸入電話號碼,再以短信驗證碼進行認證。然而,這些方法容易被盜用身份和導致信息泄漏。過往就曾經有市民因為遺失身份證,遭不法分子冒名開立信用卡,甚至捲入洗黑錢案。另一方面,電話號碼不是獨特和持久的身份證明,萬一要更換電話號碼,還要逐個通知修改……光想想就令人頭痛。

    隨著電子交易越趨普遍,要在線上證明自己的身份成為一大學問,需要利用更先進可靠的方法來應對。近年,全球多個地區如新加坡、英國、中國內地等,均已開展有關數碼身份的計劃,方便市民處理電子政務和網上交易。市民只要用一個ID,加上生物認證如指紋、面部識別或聲紋,就能輕鬆登入銀行、政府服務等網上賬戶,再也不怕會忘記帳號和密碼。

    數碼身份還能解決許多生活上的瑣事。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ID,帶來的整套生態系統不但方便市民作身份認證,還可以連接其他私人企業和應用,並進行電子簽署。例如在申請信用卡時,用戶可以授權銀行獲取經其他機構認證的個人信息,包括住址、年齡等,不需再填寫冗長的個人資料表格,或者花費精力提交身份證、住址證明等文件。事實上,數碼身份構建的生態系統有如縱橫交錯的地下水管,雖然不為人注意,但卻是貫通整個地區,確保城市高效運作的重要基建。

    在數碼世界中,這個基建甚至可以延伸到不同地域。去年,歐盟的電子身份規範eIDAS(electronic IDentifcation and Authentication Services)正式生效,意味著歐盟的公民可以利用數碼身份在歐盟成員國進行線上服務,例如法國人可以在網上開立一個德國本地的銀行戶口。有了與國際互認互通的數碼身份,我們離地球村又近了一步。類似的做法可以先在大灣區試行,透過數碼身份,香港人足不出戶就可以開辦廣州的銀行賬戶,創業者可以在網上辦理深圳的商事登記等。

    shutterstock_1346466425.jpg

     

    不過,要等多久才能在香港實現這些應用?香港將於2020年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免費的eID,作為進行政府和商業網上交易時的一種數碼身份,通過手機應用程式或電腦提供身份認證服務。香港的eID第一階段主要適用於政府服務,下一步才向私人企業開放。要做到公、私營機構共同參與,囊括五花八門的應用,甚至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使用,我們的數碼身份基建還有漫漫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