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Science & Tech Innovation

    釋放研發中心科研潛能,增強香港抗疫能力

    01/24/2020 - 09:26

    文章原載《思考香港》2020年1月24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 水志偉 助理研究員 簡耀進

    釋放研發中心科研潛能 增強香港抗疫能力


    武漢肺炎殺入香港,不少香港人都選擇戴上口罩,嚴陣以待。忽然之間,坊間都紛紛討論各款口罩的功效,務求找出過濾能力強而又舒適的款式。其實,創新科技署轄下的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在兩年前就研發了一種全新可水洗的口罩,採用人體工學設計,增強阻隔能力。雖然市面上許多可清洗的口罩都被指阻隔力將隨著清洗次數越多而下降,但這款口罩使用的物料仍能夠在清洗多次後維持其良好的抗菌效果。這個突破性的發明更在2018年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得金獎,實在讓香港人引以爲傲!

    其實除了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以外,創新科技署轄下的其餘四個研發中心: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汽車科技研發中心、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和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皆在各自的特定領域取得非凡的科研成就。相比大學,研發中心的特點在於它們專注應用研發,將科研成果造福社會,在香港創科生態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然而,研發中心的資助機制一直欠缺效率,窒礙香港的科研發展。根據審計署的資料,申請文件時常要在創新科技署與研發中心來回幾次以索取額外資料,拖慢整個過程,導致研發中心每個項目資助申請平均處理時間需達158至222天。除此以外,項目審批過程需要先後經過研發中心和創新科技署各自的審計、財務及行政等多個委員會逐一審核,導致重復審核的問題。

    但是,在現實世界當中,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研發中心往往需要把握時機,迅速回應最新的創新突破。例如,集成電路的研發週期一般只長達六個月,不過研發中心每個項目的資助申請審批也起碼需時六個月,使研發中心未能把握轉瞬即逝的機遇之窗,導致研發成果變得過時與落後。

    釋放研發中心科研潛能 增強香港抗疫能力


    要解決上述問題,創新科技署應為研發中心的研發資金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參考大學的成功例子,教資會每年為每所大學分配的一次性整體輔助金均給予大學頗大的自主權去決定這筆撥款如何運用。尤其鑑於其以應用為導向的定位,研發中心的研究週期通常比大學的學術研究週期短,有更迫切的需要為研發中心提供靈活的研究資金。更高的撥款效率將使研發中心能夠根據最新的顛覆性技術發展或市場趨勢調整項目的資金分配,把握更多科研機遇,充分發揮研發中心在香港研發生態系統中的潛力。如此一來,研發中心便能迅速回應香港所面對的疫症等科研挑戰,定能造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