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Innovation
    SHARE
    Science & Tech Innovation

    黃元山:創科香港急需 基金九牛一毛

    12/24/2015 - 08:00

    撰文: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以篇幅和資源分配的角度來說,創新科技很明顯是今年施政報告的一個重點。筆者對此深表贊同,因為有不少學術論證,投資科研能提升生產力,對經濟和社會皆有長遠回報(物質和非物質)。

    港科研追落後 每年最少600億

    眾所周知,香港的科研投資,無論是公共或是私人的,都大幅低於其他國家地區;要急起直追,就要目標明確,資源運用正確,才能扭轉整個沉睡了的科研生態環境。

    簡單來說,香港現時的科研投資,總共只有約0.7%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本地生產總值),假設GDP是2萬億港元,即是140億港元;要後發先至而追趕國際水平,科研的總投資可能要3%至4%的GDP,即是每年600億至800億港元;當中,又要以私人投資為主導。

    dog.jpg
    20億元的基金,假設每年的投資回報5%,每年實際就只有1億元,相對於現時大學的科研經費和實際所需,可謂只是九牛一毛。

    改善科研生態 關鍵本地大學

    事實上,整體的科研生態環境環環緊扣,香港不是沒有錢,但投資者認為項目不夠吸引;香港不是沒有企業家,但他們卻投訴找不到人才;香港不是沒有數理能力高的學生,但他們卻找不到出路;而香港不是沒有一流的科學家,但他們卻認為企業家和投資者太短視。

    要突破這個惡性循環,政府必須發揮槓桿效益,抓緊競爭的比較優勢;而筆者認為,改善香港科研生態的金鑰匙,就是香港本土的大學,和培養其中的科研人員。

    因此,筆者歡迎政府確認了「香港的科研力量集中在大學。大學的研究成果如何轉化為產品,是香港創科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而且,「為進一步鼓勵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院校進行更多中游及應用研究,政府將預留20億元予創科局,用投資收入資助院校進行研究。」(75段)

    不過,當然以金額來說,20億元的基金,假設每年的投資回報5%,每年實際就只有1億元,相對於現時大學的科研經費和實際所需,可謂只是九牛一毛。投資大學的應用科研,這個方向正確,但是金額卻只是象徵性。就算是現時撥款大學研究經費的研資局,每年經費都有10億元,仍然被詬病杯水車薪,落後國際水平,因此這個新的科研基金,可能要加大幾十倍,才能有具體效益。

    而且,在分配機制方面,以創科局來撥款,而非直接注資研資局,就讓人擔心;以過去政府撥款的往績,由於受制於官僚體系,往往左顧右盼,進退失據,以官僚帶領創新,效果往往強差人意。因此,筆者期望,創科局能汲取過去的教訓,在撥款機制中,盡量依賴研資局本身的評審機制,以專業領導官僚和超越政治,才能有所創新和發展。

    投資大學科研的重點,不單只是眼前的研發,而是為整個科研生態培養人才庫;有科研人才,才有科研項目和創新,才能吸引企業參與研發,才能讓投資者產生憧憬,才能使更多有能力的學生投身於這個科研行列中。以美國為例,無論是矽谷或是波士頓,都是圍繞着知名的大學群而建立起來。

    美憑矽谷突圍 港須棄官僚審批

    總的來說,香港已經沒有別的選擇,為了整體社會的發展,必須投身創新科技。無論是《中國製造2025》或是「德國工業4.0」,都反映了全球國家和地區,都意會到未來的競爭就是在科技。就算德國身為工業強國,也是由政府主動推動製造業信息化;因此,筆者期望,當社會上的共識慢慢形成,政府能為香港的科技創新找到更高更大的突破口。

    至於施政報告中,其他關於科研的建議,筆者都是歡迎的。不過,筆者始終認為,改善香港整體科研的生態環境,關鍵就是大學的科研應用的撥款,和其中所招聚的科研人才。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2016年1月14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