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Social Innovation

    政府施政應注重「非物質性」指標

    03/31/2016 - 08:00

    撰文:張博宇(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方晧宏(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助理)

    香港人均本地居民收入在全球排行第八,而在全球人均收入首10名的地區之中,除了澳門之外(未入聯合國報告內),香港人的快樂程度最低;這對特區政府來說,實在已敲響警鐘,是以制訂政策時,不宜只考慮經濟發展,而是要兼顧提升港人的快樂程度。

    在最新的世界快樂報告中,全球最快樂的地方是丹麥,第二是瑞士,第三是冰島,香港則遠遠落後,排名75。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附【表】為人均本地居民收入(GNI per capita)首10個地區的快樂報告排名。

    Table2_0.png
    儘管香港的人均本地居民收入排名位列世界前十,居民的快樂程度並沒有預期般高。
     

    與香港快樂程度差不多的地區,有牙買加(73)、克羅地亞(74)、索馬里(76)。世界銀行沒有索馬里的人均本地居民收入數據,而牙買加是在有數據的地區中排第93,人均本地居民收入大約是香港的六分之一;克羅地亞排第47,人均本地居民收入大約是香港的三分之一。

    香港是全球人均本地居民收入最高的地區之一(第八位),但我們的快樂程度是這些高收入地區中最低的一個(75),甚至經濟環境遠比我們差的地區,都活得比我們快樂。

    這個比較結果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ngus Deaton在2008年的研究發現相近。他當時用的數據是生活滿意度及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亦都發現經濟與香港相若,甚至比香港差的地區,當地居民對生活的滿意度都比香港人高。

    不要只衡量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GDP)經常用來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其實已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用GDP來衡量地區發展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貧富懸殊、生活質素、環境污染、居住情況等,都不能充分反映在GDP之中。以香港為例,香港的人均GDP屬於世界前列,但聯合國2010/11年及2012/13年世界城市狀態報告指出,香港是貧富懸殊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堅尼系數高達0.53,已經超過國際警戒線(0.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亦在今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中提過,利用GDP量度經濟並不足夠,須要作出改變。

    shutterstock_116552119.jpg
    非經濟和非物質的指標,如個人幸福、家庭和社交生活等,都能夠確實反映社會的現況,值得政府正視。

    要彌補這些不足,有必要透過其他民生數據反映出來,英國的做法值得參考。英國的國家統計署(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每年會公布一系列的數據,除了經濟外,還有涉及個人幸福、社交關係、工作、居住環境、個人財政、教育、政府管治質素及自然環境,共10種不同的範疇,每個範疇有兩項至六項數據,總數有41項。這些數據每年都會放在一本叫Life in the UK的報告,讓當地及外國人都可以清楚了解英國的生活環境及其變化。

    政府選擇收集和公布哪些官方數據,反映了施政的方向和重心。在港人快樂程度比較低的情況下,政府的施政方針就不能單以經濟發展作為優先指標,應該更為注重其他「非物質性」的指標,尤其是市民的幸福感,才能推出更多「以民為本」的政策,改善市民的整體生活。

    原文刊於《信報》2016年3月31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