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Arts Innovation

    淺談藝術文化的普及:音樂乃愛情的語言

    02/14/2017 - 12:33

    撰文: 楊寶蓮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在香港這個商業味道這麼重的城市裏,情人節是不是就局限於送花、送禮物、吃燭光晚餐這些公式化的浪漫?筆者暗忖,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像筆者一樣,在音樂中尋找浪漫?

    誠然,音樂不只是世界的語言,它還是愛情的語言。以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的《愛的禮讚》(法語:Salut d'Amour)為例,是埃爾加專程作給情人卡洛琳·愛麗絲·羅伯茨(Caroline Alice Roberts)的訂婚禮物。由於羅伯茨精通德語,埃爾加把曲子命名為Liebesgruss (英語:Love’s Greeting),而題詞則是羅伯茨名字的縮寫,法語的“à Carice”。 

     

    除了現實生活中的情人可以為作曲家提供靈感以外,民間傳說中的男女主角也可以直接影響作曲家的創作。以《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為例,就是上海音樂學院的作曲家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為基礎創作的作品。以管絃樂團演繹中國經典的愛情故事,除了跨越了中西方的文化,也促成了文學和音樂的互動。

     

    當然,與純音樂相比,帶有歌詞的戲曲就更能表達錯綜複雜、千絲萬縷的愛情故事。以《楊宗寶與穆桂英》的歌仔戲(歌仔戲是台灣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以墋雜古典漢詩,文言文及閩南語為主)為例,講述的是楊家將的楊宗寶與穆桂英透過比武互生情愫的故事;一句「桂英生來傲氣絕頂,卻暗暗對他生了情」就道出了穆桂英的愛慕之情。最後楊宗寶娶穆桂英為妻,為楊家將增添一名虎將,充當楊家第三代女元帥。

     

    不論是熱情澎湃還是細水長流的愛情,音樂都能夠將箇中的真摯和深刻娓娓道出。令每一個人,不論貧富、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都能夠從細膩的音符中感受和體會得到。

    筆者認為,當我們在談藝術普及的時候,必須先檢視下一代接觸古典音樂的方式。注重分數和技巧的考試制度雖然有它的存在價值,可是要學生真正學會欣賞音樂,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有機會學到作品背後的故事和意義。音樂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除了愛情故事外,伴隨每一個作品的誕生是,作曲家豐富的個人經歷或他們接觸到的精彩故事題材。在反覆的練習和一級又一級的考試以外,不妨鬆一口氣,聽聽音樂背後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