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Healthcare and Ageing

    借鏡新加坡 逆轉形勢 

    05/10/2018 - 17:40

    文章原載《蘋果日報》2018年5月10日
    撰文: 黃元山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曾聖宇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shutterstock_381586483.jpg

     

    香港是長壽之都,本應是福氣。可是若我們的醫療體系不能與時並進的話,人口老化會成為醫療系統的負擔。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由2001年起,香港人口累計增長了9.3%,但公立醫院病床卻減少了3.8%。香港醫療系統的容量現時已嚴重不足,公營醫療系統負荷過重,病床、醫生供不應求,流感高峯期公立醫院整體內科病床的平均使用率經常超過100%。加上香港的長者人口在未來20年將增加超過一倍,若我們還不正視問題,醫療系統肯定會被拖垮。

    去年,政府公佈了未來的醫護人員供求推算,估計2030年全港將缺少約1,007名全職醫生,相等於醫生總數的6.8%(圖一)。然而這肯定是低估的。現時,香港每千人只有1.9名醫生,遠遠落後於新加坡、美國、英國、德國等地(圖二)。假若香港要追上新加坡,便需要立即增加約3,000名醫生。但是政府的推算居然指出香港目前只缺少約285名全職醫生,這是顯然不合理的!

    doctor_photo.jpg

     

    港海外醫生人數偏低

    醫生人手不足直接影響普羅大眾。按醫管局調查,現時約有八成病人見醫生時間少於10分鐘,而逾三成病人與醫生見面時間不足5分鐘。專科門診方面,香港九成專科新症的輪候時間最高可達134星期,遠超新加坡的九成半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不超過17星期。

    值得留意在十年前,新加坡其實比香港更缺醫生(圖三)。十年來,新加坡正視其醫療系統的缺陷,急起直追。即使在基層醫療、社區醫療方面,新加坡都以相當大力度改進,為市民健康謀福利。反觀香港,人口老化更嚴重,對醫生的需求本來就比新加坡更高,卻反而坐以待斃,十年間每千人醫生數目幾乎毫無寸進,被新加坡後來居上,甚至遠遠拋離。

    新加坡之所以逆轉形勢,在於較寬鬆的輸入人才政策,而香港幾乎沒有外來醫生(圖四)。香港的醫生中只有1%屬海外培訓,而新加坡則有18%,英國更高達35%(若聚焦公營醫療體系,三地海外培訓醫生分別佔0.2%、27%及36%)。

    shutterstock_763137847.jpg

     

    新加坡的做法值得香港借鏡。新加坡政府訂立海外學府清單,凡於清單上158間醫學院(大部份是歐美院校)畢業、並已在所在地取得醫生執照的人士可以在新加坡執業,毋須再於新加坡考試。作為第一步,香港可以考慮設立一個較短的清單,只包括海外最頂尖的醫學院;又可以考慮規定以此途徑引入的醫生只准在公立醫院工作,確保普羅大眾享有最大利益;更應考慮優先引入港人子弟,以鼓勵港人醫生回流服務港人。

    在香港培訓普通科醫生需時7年,培訓專科醫生更長達13年。可是人口老化卻不等人,13年後的長者人口將增加近100萬人。我們沒有辦法繼續蹉跎歲月,必須馬上開始思考和討論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