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Healthcare and Ageing

    長者醫療乏支援 醫社合一勿遲疑

    12/18/2016 - 09:00

    撰文: 黎可欣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匡沈正一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IMG_6827.jpg
    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團隊近日走訪天水圍和觀塘,與區內老人交流。

    香港近七成長者患有最少一種長期病;而糖尿病、高血壓等的病患率更是每創新高,人口老化問題令人堪憂。社會不斷討論如何增加公共醫療設施,務求縮短輪候時間。其實,老人身體狀況複雜,醫療政策除考慮治病,還要全面了解其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把醫療與社會政策合一,再配合社區資源,才是改善長者生活質素的正確方向。然而,香港醫療與社會服務割裂,投放資源不到位,再多資源也不能配合長者健康的難題。

    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團隊近日走訪天水圍和觀塘,與區內老人交流。期間,一位婆婆談及她膝蓋疼痛,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醫,醫生告知這是身體老化,無法治愈,只能給她止痛藥。婆婆雙腿無力,日常出門買菜都很困難,幸好得到社區長者中心的幫忙,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不過,由於缺乏專業醫護人員跟進物理治療和用藥,婆婆膝蓋問題一直沒有好轉。婆婆的經歷,對許多長期病患長者來說都有親身體會。雖然長者得到醫療和社會服務,但都是治標不治本,醫療與社會福利部門各自為政,未能從老人家的角度出發。因此,提供連貫和全面的「醫社合一」服務,是值得政府審視的議題。

    IMG_6622_1.jpg

    便利店模式推醫社合一

    其實,香港有足夠資源做到「醫社合一」,例如香港的安老服務和醫療設施覆蓋面夠廣,人口密集的屋邨附近,均有配套公共社會服務設施;長者地區中心位置便利,邨內長者一般只須步行數分鐘,便可達到長者中心參與活動。

    此外,醫管局轄下醫院和門診部的分布也覆蓋全港各區,從屋邨步行或搭乘短程的公共交通工具都能到達。完備的服務設施網絡,為香港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礎,政府大可利用長者中心的地理優勢,採用「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簡稱「便利店」)模式,以大型醫院為中心,把長者部分醫療服務由醫管局門診部轉移到屋邨的長者中心,做到「醫社合一」。

    政府即將推行的「認知障礙症醫社合一先導計劃」,正是我們提倡的便利店醫療服務模式。該計劃會為各長者中心提供資源,聘請醫生、護士和物理治療師為老人家進行有關認知障礙症的評估。跨專業團隊將以「梗有一間喺左近」的便利店模式,為高風險的長者提供連貫的醫療與社會服務。

    確診的老人家會轉介到公營醫院的專科作更深入的評估,再由長者中心團隊跟進,而中心的護士會為病人的家人提供培訓。

    此便利店服務模式可應用於基層醫療上,特別是管理長期病患者;長期病者患,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病人,一般只需基本的醫療護理,例如檢測血糖和量度血壓,有助控制病情。如果有一家就近的健康社區服務中心定期觀察長者的健康,改變他們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他們定可維持正常生活。

    有聲音批評「認知障礙症醫社合一先導計劃」為另一個「派錢」項目,認為政府只把錢分發到社區中心,聘請醫療人員後,便草草了事。不錯,政府沒有藍圖說明如何拉近醫療與社會福利部們的團隊,也沒有說明如何提供連貫和到位的服務,確實令人懷疑計劃的成效;要做到真正的「醫社合一」,政府須從資源分布、機構和專業的層面着手,並積極運用社會資源,才能事半功倍。

    從資源分布角度來說,現時我們把醫療與社會需求分開考慮,然而,這兩種服務應緊密相連。人愈老,對醫療服務需求上升的同時,社會服務的需求也相應變大。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數字,英國每年花費在65歲以上長者的社會服務的支出是基層醫療支出的三倍多;可是,港府在社會服務方面的投資遠遠低於醫療服務。2014-2015年政府共有553億元用於長者相關支出,其中公共衞生醫療服務約佔總支出的43%,而社區服務開支則不到5%。要醫社合一,政府必須考慮增加社區服務的投資。

    shutterstock_430243357.jpg
    便利店模式推醫社合一

    運用社會各界資源

    從機構角度來說,香港目前在地區設立的各類長者服務設施名稱繁多,甚至有些服務性質重疊;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分辨這些中心之間的差別甚為困難,何況長者。團結香港基金的問卷調查顯示,九成以上長者只知道住宅附近醫院和長者中心,對其他機構則無甚了解,實在是浪費資源。如果政府能從用家角度出發,簡化服務名稱,統一重疊的服務,讓長者能在屋邨得到連貫的醫療和社區服務。

    從專業角度來說,由於醫護人員和社工的培訓不一樣,要求他們提供跨專業服務,有一定難度。香港中文大學一項關於長者離院綜合服務的研究發現,護士和職業治療師表示沒有信心為長者安排社區服務,因為他們沒有接受相關的專業培訓,故不了解長者對社會服務的需求,因而不想胡亂提供意見。如果各培訓機構能增加跨專業的課程,專業團隊便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務,例如曾接受公共衞生培訓的社工能幫助老人家管理他們的健康,在長者中心提供簡單的個人護理建議,便能事半功倍。

    「認知障礙症醫社合一先導計劃」的落實,反映港府有意改變現時的長者照顧服務模式,以人為本,結合醫生和社工的專業,主動向居民於社區提供服務。然而,要改變舊有的服務模式,淡化各專業之間的界限、建立信任,絕非政府獨自能夠做到的事。

    shutterstock_531100087.jpg

    要實現「醫社合一」,為政者要與社區公益和大學團體合作,由下而上,充分了解前線員工在計劃落實時遇到的困難,並與社區團體一起確定服務範疇,以研究了解計劃成效,做出適當調整,才能真正建立並推廣一套貼心和有效的服務模式,改善長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