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Healthcare and Ageing

    「基層醫健藍圖」兩大關鍵

    01/14/2023 - 15:10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3年1月14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田詩蓓博士、助理研究員 周嘉俊

    「基層醫健藍圖」兩大關鍵


    過去一個月,特區政府逐步放寬防疫措施,香港與內地亦於1月8日起實施首階段免檢疫通關,顯示香港正走出疫情的陰霾。與此同時亦有市民擔心香港會出現另一波疫情爆發,尤其現時正值流感高峰期,非緊急個案的急症室輪候時間已長達4至5小時,若疫情再度升溫,恐怕公營醫療系統不勝負荷。

    香港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一直為人詬病,醫院病床使用率亦居高不下,其實早於疫情爆發前,香港以公營醫院為中心的醫療體系已處於崩潰邊緣。研究指出公營醫院有近一半的入院個案,如能在社區包括基層醫療的層面有適當的照顧和護理就能避免入院,可見基層醫療發展對減輕公營醫院的負擔尤其關鍵。

    特區政府上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透過設立基層醫療署及策略採購統籌處,完善基層醫療管理架構,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基礎。《藍圖》無疑是基層醫療發展的里程碑,但落實《藍圖》時政府需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讓基層醫療的發展以市民的需要為依歸。

    慢性疾病的管理是《藍圖》的一大重點,政府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以公私營協作模式讓市民在社區接受照顧,同時引入共同支付的機制,顯示政府願意為市民提供持續的資助,以回應市民對財政負擔的憂慮。計劃的理念雖好,成效如何還需視乎市民的參與程度。因此,在設計計劃時,政府需要多聆聽市民聲音,廣泛收集市民意見,例如市民願意共同支付的金額、提高市民的參與程度因素等等。

    團結香港基金於2020年進行電話問卷調查,訪問了超過2000名市民,結果發現基層醫療服務的地理位置和服務價格是影響受訪者會否參與慢性疾病篩查的重要因素,而大部分受訪者願意為管理慢性病而支付的諮詢金額為每次51至200元。政府設計計劃時可以多加參考社會上不同的研究,甚至主動就市民願意承擔的水平進行評估,同時在市民選擇家庭醫生時考慮提供其診所的地理位置,務求令計劃更加以人為本,貼近市民所需,以提升市民的參加意欲。

    要基層醫療發展行穩致遠,市民的角色以至求醫習慣都需要有所改變。政府提出香港需要就醫療系統進行系統性改革,將焦點從治療轉向至預防疾病,而其中一個改變市民觀念的切入點可以是篩查服務。有別於治療,每名市民即使沒有明顯病徵都可以因應自身的風險水平而進行相關的篩查。

    增強主動管理健康意識

    政府一直提供各式各樣的篩查計劃,包括大腸癌篩查計劃、子宮頸癌篩查計劃等等,希望做到及早識別,及早介入。有見市民患上慢性疾病及癌症的健康風險隨年齡增加,政府可以從市民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整合不同的篩查計劃至一個「篩查時間表」,讓市民知道在什麼年齡應該進行哪種篩查,有系統地監測身體隨年齡增長而帶來的變化。這個時間表有望可以鼓勵市民改變求醫習慣,讓其角色由被動接受醫生的診治變成主動管理自身健康,加強市民的意識。

    基層醫療的發展有賴政府與市民的互相配合,而政策的實施亦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市民的角色舉足輕重。若政府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去落實《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相信會吸引更多市民的參與和接受,為醫療體系帶來實際的改變,讓香港成為醫療體系的範例,為建設「健康中國」應對人口老化的問題作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