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Healthcare and Ageing

    建構綜合醫療系統 妙用策略性採購 創立基層醫療管理局

    02/04/2022 - 15:34

    文章原載《明報》2022年2月4日
    撰文:立法會議員、團結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黃元山

    建構綜合醫療系統 妙用策略性採購 創立基層醫療管理局


    基層醫療早在30年前就已經在政府的政策研究中出現,但發展一直相當緩慢。究竟為何發展基層醫療是那麼困難?要取得成功,我們必須就發展基層醫療回答以下3個問題:為何那麼難?怎樣做?誰去做?

    發展基層醫療 牽一髮動全身

    先討論「為何那麼難」。發展基層醫療難在我們不可以「只是」發展基層醫療,意思是我們不能夠將基層醫療從整個醫療體系中抽空出來討論。基層醫療是綜合醫療體系(integrated care)一部分,要發展就需有整體規劃,要不同部分之間互相協調及整合。

    一個綜合醫療體系要求最少四方面的整合:第一,基層醫療與醫院(第二及第三層醫療)服務的整合;第二,醫院/院舍及社區(institution and community)服務的整合;第三,醫療及社福(medical and social)服務的整合;第四,公私營(public and private)之間的整合。綜合醫療體系內的各部分環環相扣,要發展基層醫療可謂牽一髮動全身,我們要考慮的不單單是基層醫療本身,更重要的是基層醫療如何與其他部分做好銜接,不同服務提供者如何可以互相配合。但可惜在官僚制度中最難的就是整合,尤其是需要跨局、跨部門、跨界別的合作;在整個醫療體系上做全方位的整合,就更是難上加難。

    評估市民需要 做好公私協作

    那麼要怎樣做,才可整合剛才列舉的四方面整合呢?我認為政府可考慮採用更多的策略性採購(strategic purchasing),作為整合各環節的政策工具。

    策略性採購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醫療融資政策措施,第一步是先要有系統地評估市民的健康需要,有了這些資料,政府及相關管治機關才可制訂政策目標及願景,知道香港需要什麼服務,然後可以審視現有醫療體系內的資源。以香港的基層醫療系統為例,私營服務佔大部分,所以要考慮如何做好公私營協作,例如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優化醫療券,為中年人篩查「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然後作出慢性病的護理。這樣既可促進市民更主動管理自己健康,亦可加強公私營服務的整合。

    管治以人為本 醫衛社福協調

    最後,誰去執行這個包括基層醫療的綜合醫療體系?這就牽涉到頂層的管治架構(governance)設計。

    這個管治架構必須有兩個重要考慮原則。首先是以人為本,而非以官僚架構為本,要建構一個完整的護理歷程(care pathway),由預防到治療,再到復康以至晚期照顧,都需要盡量有較無縫的銜接。

    第二,要制訂基層醫療(甚至是綜合醫療體系)發展的願景及目標,所考慮的不單單是預防,而是預防與醫治之間的銜接;亦並非只關注社區,而是醫院與社區之間的連繫。例如,各個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在什麼情况下可以將病人轉介至專科服務,而病人出院後又可以如何得到基層醫療資源,接受持續的護理服務等。

    因此,我建議如果行政機關改組,可以考慮醫務衛生和社會福利之間的協調效應;亦同時考慮建立基層醫療管理局,在政府局方的帶領下,與醫院管理局合作和協調。政府局方亦應更積極推進基層醫療相關的公私營合作,做到各方面的整合,推動基層醫療發展,構建綜合醫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