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科學成就與未來發展

論壇圓滿舉行

衷心感謝各界熱烈支持


梁雪兒教授

盧煜明教授


(左起)團結香港基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常務)趙偉仁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食物及衞生局陳肇始局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科研)梁雪兒教授、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梁如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發展)黃秀娟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教授及分部主任潘烈文教授、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教授,論壇舉行前合照留念


(2018年9月26日)  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創科博覽2018」26日舉辦醫療專家論壇,特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致辭,稱特區政府重視醫學科研,近年在加強醫療數據、推動智慧和電子醫療等範疇,推出不同措施以配合香港醫療科學發展,又肯定香港醫療達世界級水平,為改善香港臨床服務水平,政府近年已致力於建立清晰管理框架。又稱讚創科博覽2018成功,特別在香港之光展區,參展的都是香港中學、大學以及科創企業等,並在國際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突顯出香港創科的成果,令人鼓舞。

陳肇始教授:

香港醫療方面在臨床服務和研究方面的醫療水平已經非常高,達到世界級的水準,但我們亦面對不少挑戰包括人口老化及慢性病趨勢等帶來醫療服務需求,在其他先進經濟體都面對同樣問題。在科研上政府亦投放不少資源,本港的科學家及學者一直都非常努力,在醫療科學領域上有很大的發展,我們做這些科研為的是可以提升及改善臨床病人的服務。近年食物及衞生局在發展醫學科研、加強醫療數據、資料應用、推動智慧及電子醫療和提供研究資金上多個範疇都推出不同措施配合本港醫療科學發展。

醫學科研方面發展基因組醫學及基因治療一直在醫學科研尖端,隨住在基因排序上的突破,過去認為不可能實現的醫療程序都變成可能,我們必須抓緊新科技的潛力,去年(2017年)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便宣告成立一個督導委員會,領導研究香港基因組醫學發展策略,督導委員會去年12月(2017年)已成立並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榮休教授梁憲孫教授擔任主席,委員會內的委員來自多個範疇的專家包括醫學組織、學術界及相關團體,而今次論壇的兩名主要講者,梁雪兒教授和盧煜明教授都是委員會內的委員。政府十分高興看到督導委員會在多方面探討香港基因組醫學發展的策略,包括不止科研,亦提升臨床、化驗、公共衞生基因服務、加強學術研究和專業培訓都在其範疇中,而探討道德等範疇亦同樣要涉及,陳肇始教授強調當局期待委員會就促進香港基因組醫學發展提出具體建議,配合未來的醫療需求。

在醫療範疇上開發新醫同樣重要,2011年政府已資助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成立第一期臨床試驗中心,對新藥物首階段的臨床試驗及提升新藥物的研發能力都有積極、正面的推進,同時推動本地醫藥及生物制藥業的發展。兩所臨床試驗中心在2014年開始運作,並得到國家藥品監管管理局的認定資格,成為認可的第一期臨床的試驗研究室,可開發新藥及引進國際藥廠及海外資金來香港投資。通過中心及海外機構在醫藥業界結成緊密伙伴,亦可提升香港在有關界別的競爭力,有助吸引專才來港,食物及衞生局會一如既往支持兩所中心發展,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性的卓越新藥開發中心。

醫療科學成就

此外、生物醫學科技發展同樣非常迅速,不少新的醫療產品及研發項目推陳出新,特區政府亦有檢視有關架構,做到與時並進,我們早前做的公眾諮詢,稍後將透過修例的形式,為高風險的細胞、組織及治療產品定立規管框架,希望能就此保障市民健康。

第二個範疇:加強醫療數據和資料應用,在行政長官成立的督導委員會內都希望開發數據,讓更多人進行科研實驗,所以政府正全力支持醫管局在年底前以先導形式設立一個醫療大數據的分析平台,BIG DATA AND ANALYTICS PLAYFORM,讓研究人員可搜尋醫管局臨床的醫療管理系統內病歷資料及數據等,並與醫管局合作展開創新研究,目前已有多間大型藥廠和綜合電子大型醫療紀錄系統亦包含超過一千萬病人的病歷,在覆蓋面、功能以及複雜性等,幾乎可媲美為全球最先進和最成功之一個系統。政府相信對大數據的分析平台,對科研、政策制定和服務改善都起到相當重要作用。約年底醫管局將就大數據分析平台接受申請及展開工作坊,向各持分者介紹大數據的應用。

第三、推動智慧及電子醫療方面,醫管局一直有研發創新項目,包括如何提升服務量發質素等,而政府亦希望推行智慧城市,智慧醫院的推廣亦是醫管局正進行的工作,希望提升公立醫院及診所的配套,目前已開展首階段的智慧醫院計劃,希望加強服務單位聯繫等。醫管局同時亦會研究居家病人生理監察儀器,就遠程診治展開研究。

最後是電子互通系統,這是一個十分好的平台,有齊我們病人的病歷,我們希望在公營和私營兩個平台都可以互用,電子互通系統推出後已有超過86萬名市民及1500個公私營機構自願參與,系統亦奪得多個環球超卓獎項,對此醫管局亦十分安慰,最近項目亦得到ISO(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認証。政府期望將來更多市民參與有關系統。食衞局會透過醫療衞生研究基金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支持部分醫療科學的研究活動。

總括而言,希望透過醫學界、學術界和社會有心人士與政府全方位配合支持,相信香港醫療科學在未來會有很大進步,走得更高更遠令臨床醫療服務及水平繼續提升,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大貢獻。最後衷心感謝團結香港基金舉辦創科博覽2018以及今次的專家論壇。

徐立之教授

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教授為今次論壇主持,更向多位嘉賓發問尖銳問題

梁雪兒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科研)梁雪兒教授率先上台講述香港大學醫學院百年的醫療研究成果,並展望未來科研計劃,梁雪兒教授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未來計劃將新醫療科學成果與大灣區分享,包括引入港大較為成熟的人工受孕、肝移植手術、腫瘤治療以及骨科先進儀器等技術。

梁雪兒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科研)

講題:分享香港大學醫學院百年的醫療研究成果

梁雪兒教授: 

香港醫學院去年慶祝成立130周年,130年的歷史已經相當久遠,很多前人的貢獻不能一一細數,今天主要介紹港大醫學院過去20、30年內工作,包括傳染病的監測及控制、第二將介紹肝病的治療及肝癌的治療,第三將介紹新的手術及新合金材料,幫助脊骨出現問題的病人,最後會介紹近年基因診斷及癌症的醫學發展。

傳染病研究方面,在我就讀醫學院時一直認為所有傳染病都已經得到診治因為我們已擁有抗生素,所以我便不選擇微生物學系,但後來我便後悔起來,因為傳染病十分重要。1918年當時在西班牙出現流感大爆發,(估計對全球造成5千萬至1億人死亡),後來發現原來與香港亦識識相關,由1997年當時爆發禽流感、到2003年沙士、2009年的豬流感,在這些重大事情上港大醫學院的同事,都做了很多控制相關疾病及病理的理解展開大量工作。

先談談沙士戰役、當時2003年沙士在香港爆發,我們的同事發現沙士原來是一個冠狀病毒所引致,回想當時情況我憶起當時我同事在顯微鏡內發現冠狀病毒就是導致沙士的成因,除此之外我們亦發現果子狸的樣本有沙士冠狀病毒,亦發現果子狸感染沙士的基因與人感染沙士的基因非常相近,我們從面得知動物的冠狀病毒在變種下可以傳染人類的。在找出病源後便可以控制種物與人的接觸來防止傳染給人類。在沙士的教訓後我們港大的團隊沒有停止研究,雖然看似沒有再發生沙士疫情,但我們團隊過去15年仍不斷研究冠狀病毒品種,發表超過160篇論文,找到很多在其他動物發現的新類型的冠狀病毒,起初大家都認為不太與我們相關,認為不會再回來,但在2012年中東又爆發新沙士名為中東呼吸綜合症,當時大家都非常擔心為何沙士回來,問這到底是甚麼,隨後南韓亦有小型爆發。由於港大團隊多年來對沙士及冠狀病毒不離不棄致力研究,造就出很多基礎,就明不同動物的冠狀病毒基因大致如何,亦發現在沙地阿拉伯的沙士爆發由一隻單峰駱駝上發現病毒,從而港大團隊成功研發出測試病毒方式,可及早得悉有否受到感染。事件證明同事多年來的工作,默默耕耘都沒有白廢,而是做足準備為預防傳染病到來。

沙士事件完結後2009年又爆發豬流感,而這些年來港大團隊都對候鳥的禽流感病毒一直進行監測,發現豬流感的起源,是由各地方不同的候鳥帶來,在豬隻身上類似攪豬一樣,將不同地方不同廠毒在豬隻身上結合變成新的病毒有新的病發性。因我們己了解這事實便可作出適當預防,包括在活家禽市場分隔禽類以及活豬屠宰場的分隔工作,因為香港做好這方面的分隔,豬流感的爆發影響並不大。正因港大一直以來的工作與世界衞生組織有十分緊密合作,是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和控制合作中心及世衞H5參考實驗室,為世衞提供很多相關病毒資料,為世衞預測未來使用哪種疫苗作出重要作用及幫助。
港大的同事隨預防外亦在診治流感方面作出努力,不斷嘗試找出新方法令疫苗可發揮更大作用,最新的方法是先使用藥膏後再打針會更好,目前這疫苗在本港已我到更廣泛使用。在座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教授及分部主任潘烈文教授,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發表文章,如果對更好保護甲型流感疫苗。

專家論壇

接下來談談肝炎。香港約有50至60萬人是月型肝炎帶菌者,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由黎青龍教授開始以及現時新進教授都在月型肝炎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當中包括測試抗病毒藥物,最初以干擾素治療但副作用很大。經眾人努力不斷展開臨床測試,目前已有更好副作用更少的藥物可使用,治療月肝帶菌者的效果亦更理想。

由於香港有大量月肝帶菌者香港肝癌病發率十分高,不論肝癌或肝硬化最終方法是要接受換肝手術,但因中國人社會,香港人離世後都不願意捐出肝臟,導致屍肝長期不足,我們港大外科醫生束手無策下便研究活體肝移植,在瑪麗醫院肝臟移植團隊,香港唯一肝臟移植團隊,他們像練功夫一樣令自己越練越好,越做越好,因為肝手術風險十分高亦相當難進行,假若你要求一名活生生的人捐肝,但手術風險控制不好,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十分不幸,十分危險的事。港大團隊在1993年進行首宗活體肝移植,1996年做全球首宗右葉肝臟的移植,我們人體的肝臟左方較細右邊較大,而右邊的肝因為太大很難做移植手術風險十分高。團隊不斷改進尋求新突破,包括2009年交叉換肝,不同血型下仍可移植肝臟,最近2015年更成功將兩名女兒部分肝臟一同移植到他們患肝病必須換肝的爸爸身上。大家都知道進行這手術首先很難做,第二是風險十分高,第三是手術時間很長。瑪麗醫院這些年來已進行超過1300宗肝臟移植手術,成為一個十分有規模的中心。

骨科手術是另一個醫生要面對的難題,醫生要醫治目前仍不知為何小朋友會出現的脊彎疾病,唯一方法是開刀植入金屬棒將脊骨拉直,但因小朋友會長大,舊的方法不能長久,小朋友要數年後再進行手術,港大團隊研發磁力金屬棒,小朋友即使成長亦不用再接受開刀手術,只要控制磁鐵便可將金屬棒加長,幫助小朋友脊骨拉直。港大團隊同時研發出更新合金製成的金屬棒,幫助小朋友拉直脊骨,這都是港大團隊一直努力幫助病人得到更好治療的成果。

港大在基因研究方面亦取得不少突破。指不少癌症都是因為基因特變導致,目前基因技術進步可進行大規模的基因排序,例如梁雪兒教授的研究項目: 家族性大腸癌,便能找出家族性遺傳基因展開基因測試,同時以慈善性質去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成立名為「遺傳性腸胃癌基因診斷服務」,過去十多年幫助逾一千二百個家庭逾五百人確定為大腸癌基因攜帶者,幫助他們展開嚴密的癌症預防措施預防癌症。亦有港大其他醫療團隊同事成立「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對遺傳性乳癌每年都做大量工作。

對於癌症精準醫學方面港大醫學團隊正建立一個細胞培養及藥物篩選程序,培養病人的癌細胞試驗不同藥物,從而幫助他們選擇自己最合適的藥物或治療方案。以這方法進行治療在講者中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梁如鴻教授就培養血癌細胞做藥物篩選,發現以往不知可用作對抗癌症藥物,可完全清除癌細胞,更成功治療一名患血癌護士。

盧煜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稱,2020年中大將落成全港首間全面電子化智慧醫院,包含三個主要元素,包括電子化病歷全面涵蓋醫護程序、一站式服務平台推行個人病歷共享和利用物聯網提升效率,屆時將透過先進資訊科技,促進醫療成效、提高醫院運作效率,也可用新模式訓練學生。

盧煜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

講題:分享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成果

盧煜明教授:

中文大學醫學院有百分之三十在學校本部做研究,另外七成則在威爾斯親王醫院,中大醫學院的臨床基地工作。而在威院內有兩間研究所,一所專做癌症、另一所為健康研究所,盧煜明教授的實驗室的所在地。盧煜明教授稱中大的研究經費來自政府,而中大醫學院歷年都取得大部分政府的研究經費作研究,當中不少與香港第一大殺手癌症有關。除此之外兒科、骨科以及機械人協助手術有關的亦取得研究經費。

中大醫學院早在2005年已用機械人進行手術,至今約有1700個案,以往數年每年有過百至曲二百宗機械人進行手術個案,好處是機械人的手臂較人類的手臂更加靈活。中大同時擁有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轉型腫瘤學、消化內科、外科以及藥用植物,與中藥有關的,當中消化疾病研究中心內的其中一名教授是黃秀娟教授,她主要研究腸炎,當我仍是醫學生時教授說炎症在香港或中國人地方很少發生,但黃秀娟教授則證明事實並非如此,亞洲地區發現的腸炎症疾病更越來越多。另外在人的腸管內有很多微生物,但並非全部都是壞的微生物,當中不少與我們有互動,例如肥胖、患糖尿病的病人,身體內的微生物都會隨之而轉變;黃教授另一項研究是檢查人類糞便內的微生物與腸道內的影響,近日更成立資料庫專門儲存病人糞便及腸道內微生物樣本,對未來社會或有很大發展。

專家論壇

接下來盧煜明教授談及自己的研究,他是病理學醫生,研究範疇是對血漿內的DNA(脱氧核醣核酸)進行診斷,血漿是血內的液體部分,呈黃色、其中並沒有細胞。近期研究發現在這些黃色沒有細胞的血漿內同樣有DNA(脱氧核醣核酸)。展開這研究因盧煜明教授最初是做產前診斷研究,而以往最準確方法是用針在子宮內抽取液體化驗,但風險是百分之0.5機會導致嬰兒流產,盧煜明教授便尋找其他無創檢查胎兒辦法。其中一個可行方法,假若孕婦懷的是男嬰,該名孕婦身上應有男性的DNA(脱氧核醣核酸),在1997年前首次進行該實驗證實理論可行,部分孕婦血漿有男性的染色體,她們生產出來的都是男嬰。這是全球首次發現孕婦血液內同時存有胎兒的DNA(脱氧核醣核酸)。研究同時發現在孕婦懷孕第七周,血液內便已擁有胎兒DNA(脱氧核醣核酸),到第十五周孕婦血液內有百分之15的DNA(脱氧核醣核酸)屬於胎兒,而在嬰兒出生後約兩小時內,媽媽體內屬於嬰兒的DNA(脱氧核醣核酸)便會完全消失。從這發現我們便可為孕婦進行產前檢查,包括嬰兒性別以及血型組合知悉嬰兒有否患上遺傳病。其後更用十年時間就檢查孕婦血漿研究胎兒患上例如唐氏綜合症等,但面對十分巨大困難,包括檢查胎兒的染色體,到2008年終於找到新方法,在血液內進行DNA(脱氧核醣核酸)排序,得出不同染色體比例便可知道嬰兒患有甚麼疾病,而準確度更接近百分百。成功研究出無創產檢等重大發現,盧煜明教授與團隊便計劃將此對外推廣,將相關技術授權兩所美國公司,香港方面則成立自己公司,目前佔香港無創產檢6成市場分量,過去七年平均每年約600萬孕婦便用。在政府協助下有關研究將在兒童醫院免費為高危約三千名孕婦做產前檢查。

接下來盧煜明教授及團隊便想,胎兒會放出DNA(脱氧核醣核酸),癌症同樣會釋出DNA(脱氧核醣核酸),首個研究便是鼻咽癌,成功發現患者治療前後血液內都會有不同程度信息顯示,有否覆發亦可從血液得知。研究證實診斷及監察鼻咽癌都有成效,下一步便是就鼻咽癌篩查做研究,目前本港逾76%鼻咽癌患者發現時已屬第三或第四期,如篩查成功便可及早識別患者及早發現增加治癒機率。團隊對兩萬名最高危香港市民做篩查,結果發現新技術成功減低患者死亡率,相信若在內地推出可大幅減低中國鼻咽癌死亡數字。

除了鼻咽癌可用新技術及早篩查外,其他癌症理應同樣可以用驗血技術及早發現癌症。盧煜明教授於是成立第二間公司,目標是研發新產品能幫助病人及早發現癌症。相同理念在美國亦有一所公司正展開相同研究,2017年初盧煜明教授便與美國的公司洽商,半年後兩所公司成功合併,在香港成立逾萬尺實研室,同研發簡易快捷識別癌症新技術。

座談會

座談會上各人就自己專業範疇先作簡單介紹,各位教授在本港以至全球都具知名度,在各自專業範疇表現更是十分出色,談及香港未來醫療發展,眾人皆抱有期望。對大灣區發展大趨勢更認同必須把握機遇,但盧煜明教授提醒鑒於醫療科學研究專利權非常重要,而兩地仍未有相同準則,他建議未來大灣區城市可制定統一規定以保護研究專利權。

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教授介紹一眾嘉賓上台就座後,梁雪兒教授先介紹港大醫學院的未來發展大計。

梁雪兒: 包括港大將則重發展精準醫療方面,亦會有新的研究大樓落成將就基因研究及醫療大數據等發展,為預防、診斷、治療等做得更好。

盧煜明: 香港因人口老化對醫療有更大需求,中大威爾斯親王醫院將會擴建由約1400床位增至3000床位醫院。

徐立之: 有所私家醫院對嗎?

盧煜明: 私家醫院會在2020年啟用,希望在訓練學生以及帶給患者一個新的醫療模式。

徐立之: 接下來由另外四名教授發表自己的專門研究及對香港未來醫療展望。

專家論壇

黃秀娟: 醫學上很大的突破是腸道微生物,目前了解到每人的腸道微生物都不同非常獨特,可控制情緒、肥胖等,直接影響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中國每十個人便有一人有肥胖問題,中大兩年前成立腸道中心,研究在健康瘦人的腸道內提取微生物再移植至肥胖患者,初步成效不錯,10人當中有4-5名肥胖人士可達至減肥效果,糖尿病同時得到紓緩。肥胖及糖尿病都是其中一種,情緒病包括抑鬱及自閉症也與腸道微生物失衡有關。

徐立之: 希望妳不要用別人的腸道微生物來治療我,腸道微生物那裡找到,我不便說明了。

專家論壇

梁如鴻: 臨床及研究白血病,在研究過程發現香港較其他地區先進,病人資料庫便是其一,只要病人在診所或醫院就診過所有醫院都會有記錄,對不常見的白血病來說資料流通對臨床研究非常重要。但另一面在基本研究上,很多教授都展開研究或發表出色文章,但如何應用病人身上造福大眾是一個十分漫長工作。而香港人口相對內地少,應考慮是否有更多地方可與內地合作。

專家論壇

趙偉仁: 本科做手術,香港微創手術90年代位居全球數一數二。當時大眾對微創未有太大認知,目前微創手術已成病人首要之選,在香港切除大腸癌有超過七成可使用微創手術進行,而機械人做手術主要是令醫生更精準完成手術,減低併發症,我們亦正研究由胃道到腸道切除腫瘤,令病人不用開刀加快復元。但經內鏡到腸胃部做手術非常困難,目前趙偉仁教授正研究用機械人手術,通過內視鏡到腸胃部完成無創手術。

潘烈文: 專門研究病毒的潘烈文教授稱,目前仍不斷追蹤H5N9、H1等禽流感或其他不同病毒,目前基本掌握動物傳播病毒人類,未來希望繼續研究出治療不同病毒藥物。現時面對的困難包括資源不足等。

徐立之: 我事先告知兩名副院長,會問他們兩人一個較尷尬問題,未來兩所大學醫學院有沒有合作機會?

梁雪兒: 這問題並不尷尬,因兩所大學一直都有合作,說說港大進行的腸胃癌基因測試,必須與全港所有醫院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和中文大學教授都有合作,甚至我們公布論文亦有一起合作,剛才亦有提及,一所醫院不會有足夠的研究個案,必須遍及全港,未來更應遍及大灣區或全中國。目前與內地合作有點困難,因為兩地臨床標本不能互通,假若將來內地的醫療標本可以過境,相信大灣區發展醫療潛質非常大。我們經常說港大與中大隔了個海不過海,事實是大家都有很多隧道互通。

盧煜明: 非常正確,例如唐氏綜合症的研究便是中大與港大一起進行。另一方面的合作包括人才交流,包括梁如鴻教授以及潘烈文教授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學生,都轉到香港大學,這亦是交流之一。

徐立之: 為何我有這提問因為民間經常稱港大和中大沒有交流合作,正如梁雪兒教授指,有很多方面已在隧道內合作,盧煜明教授亦表明了在隧道外亦正有多途徑的合作。另一問題剛才亦有學者提出,樣本不足的問題,香港醫療健康方面的研究,如何貢獻或與大灣區分享?

盧煜明: 香港與內地在醫療方面有契機亦可能成為危機,香港在生物科技方面的法律,在管理專利上與內地不一樣,這不一樣不協調令大灣區內的公司很容易抄襲香港科技公司的專利,而香港公司無法提出控告。認為要大灣區概念成功,在專利法方面要取得共識協調。

黃秀娟: 內地地大人多,如果可以與內地例如深圳有所比較重要的實驗室,共同屏監測十年病人腸道微生物的變化,相信有關方面合作會成功。同時亦認同盧醫生指出專利權的問題,希望可以由研究初期開始做起。

徐立之: 內地一直在進步,相信會明白知識產權的重要,加上近期發生的中興事件,更令內地明白知識產權的重要。我個人認為與內地合作不應只求對方能給予甚麼,我的宗旨是有甚麼可以貢獻我與你們分享,先別計較成果,將來再探討有甚麼成果可以共享。港大在病毒信息方面和內地已有很多交流共享。

專家論壇

潘烈文: 看到這方面有很大契機,香港醫療體制非常好,很少人患傳染病,內地則有這方面的數據可提供香港研究或與內地科研人員合作研究,只要互惠可以有更大效益。

徐立之: 接下來要問趙教授,外面有一個展品名為海扶刀,你有否用過?

趙偉仁: 沒有,因為我是做手術的,要開刀的,但海扶刀不需要開刀便可完成切割程序。未來大家可能會想,機械人會自動為我們進行手術,但事實並非這樣,全部都要人手操作,而未來都只會有半自動機械人協助做手術。香港其中一個較大優勢是不少創新技術較其他地區可更早應用。

徐立之: 港大在深圳有一所港大醫院,未來有甚麼發展方向?

梁雪兒: 深圳港大醫院可以將香港最先進技術引入大灣區,包括人工受孕技術等,另外骨科亦是一個新引入的中心,而港大亦希望將肝臟移植手術帶入內地。

徐立之: 我建議你邀請盧煜明教授一同合作,因為你提及的人工受孕有很多產前檢查或基因檢查都需要盧教授的技術。

專家論壇詳情

座談會上,身為主持的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教授,向多位嘉賓發問尖銳問題,當中包括港大與中大兩所大學醫學院,明爭暗鬥世界排名多年,未來有否合作機會。梁雪兒教授稱港大與中大醫學院,一直都有多方渠道溝通,未來必定會有更多合作機會。盧煜明教授話,兩所大學一直有合作包括唐氏綜合症方面等等,更笑稱人才交流亦是交流一種,兩所醫學院都各自有本校生或研究員轉到對家工作,所以人才交流一早已存在,引得台下觀眾大笑。

創科博覽2018 第二場專家論壇圓滿舉行 

衷心感謝各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