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嫦娥四號」著陸器
「嫦娥四號」著陸器

「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好奇與未知,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淮南子》等古籍。這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寄托了無數中國人飛天登月的夢想。

事實上,中國科學家從1994年開始進行探月活動的研究,歷經「十年磨一劍」,於2004年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提出以「繞、落、回」三步走完成第一階段探索。在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標誌人類探測器首次造訪月球背面,同時亦為第二步「落月」畫上完美句號。

「嫦娥四號」的著陸區命名為「天河基地」,是繼阿波羅十一號首次載人登月點被命名為「靜海基地」以來,國際上第二次以基地進行命名。 此外,「嫦娥四號」亦取得多項世界級首創科學成果,突破多項關鍵技術,例如首次實現月球背面形貌、礦物、環境探測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獲得月背晝夜溫度,測得最低溫度為-196°C,改變了人類以往的認知;獲得了月背地質剖面圖,揭示了40米深度的地質結構;發現深部幔源物質,為研究月球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13日透過中繼衛星傳回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揭開月球背面神秘的面紗。當中,香港理工大學亦有參與相關探月工程,包括研究探測器著陸點的地理特徵,以及為「嫦娥四號」設計和開發「相機指向系統」,助力國家歷史性登月創舉。

 

© 2022 團結香港基金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Best Author

關注我們
創科遊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