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加快土地審批 助建築師青年締雙贏

    2018-04-06

    文章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18年4月5日
    撰文: 劉秀成 前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前香港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shutterstock_347420135.jpg

     

    一個城市的發展步伐,如果未能追上人口增長的速度,不但會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更會窒礙年輕人的發展。我在大學的建築系任教多年,眼見年輕一輩的建築師縱有專業人士的銜頭,薪金卻大不如前。

    而少為人知的是,由於政府部門欠缺溝通,土地審批重複緩慢,令年輕建築師的發展亦受到限制,實在令人慨歎。

    50至70年代,本港人口增長迅速,每十年增加約100萬人口。加上,本港經濟起飛,市民對房屋需求殷切,新市鎮如雨後春筍、紛紛落成。今日平均容納數以十萬人口的新市鎮,如沙田、大埔、屯門、元朗等都是70、80年代的產物。由於當時港九土地不敷應用,前總督麥理浩在70年代設立拓展署,負責開拓及發展新界郊區、新市鎮及填海等,由一個部門「一手抓」,負責規劃、研究和建設新市鎮,手起刀落,頗見效率。

    分拆拓展署 工序重複拖慢審批

    回歸後,拓展署被分拆,其職能散落於土木工程署、屋宇署、地政署、規劃署,分工仔細,當有政策出台,便需要各個部門互相溝通。然而,部門之間的未能充分溝通協調,導致重複工序。加上,社會不乏有識之士意見紛陳,也造成一些阻力,拖慢了審批過程。

    舉個例子,現在發展土地最大難題不是建築時間,而是程序時間,單是規劃需時便要兩至三年,將一個地方的問題徹底研究一遍,獲得城規會批准後,又要經地政總署重複審批一次,然後向屋宇署申請。

    shutterstock_412522840.jpg

     

    其實,屋宇署在眾多部門來說已經算有效率,入則兩個月內會有回覆;如果不批准,亦一定提出原因,令申請者在時間上較有預算。相反,地政署沒有任何承諾的回覆時間,而其訂立土地價值時,也沒有可跟隨的準則,這亦是拖慢審批的其中一個原因。如果能夠將規劃、地政和屋宇三個部門融合,使整個土地發展工作一氣呵成,不用「返頭做」,令審批程序加快之餘,又不會有多餘的掣肘,這樣才能加快發展新市鎮、新地區抑或是市區重建的進度。

    與此同時,不能忽視的一個現實是,自2000年起,本港造地的速度放緩,已經追不上本港人口增長的速度(見圖)。昔日單是70、80年代,就發展了8個新市鎮,包括荃灣、元朗、粉嶺/上水、屯門、沙田、大埔、天水圍及將軍澳,但90年代只有一個東涌,2000年開始至今接近18年,連一個落成的新市鎮也沒有。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

    hket_20180405_a17_02_aL.jpg
    (圖片來源: 《香港經濟日報》)

    造地追不上人口 青年難置業

    事實上,政府規劃署多年來撰寫了多份規劃報告,可惜只有規劃再規劃,沒有落實。難怪這一代年輕人要面對上車難於登天,上樓一等再等,被迫蝸居劏房等住屋難題。

    對於年輕建築師來說,發展機會比老一輩的建築師少之餘,由於政府項目奉行「價低者得」的原則,令香港這個享負盛名的建築業面對極大隱憂,行業收入下降,亦令僱主向年輕建築師壓價,導致他們收入減少。

    新晉建築師被壓價 發展大減

    更可悲的是,如前文提及的政府部門土地審批程序繁複冗長,建築師埋首於處理文書,多於劃圖則。這樣不單會影響年輕人入行的興趣,亦減少他們對這個行業的夢想和創意,對行業的長遠打擊實在不能忽視。

    因此,建議政府透過舉辦不同類型的建築設計比賽,鼓勵新晉建築師夥拍較具規模的建築師樓或有經驗人士參加國際比賽,讓他們能夠盡展所長。然而,追本溯源,拆牆鬆綁,簡化審批程序,加快造地建屋的步伐,才能為年輕人開闢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