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李樂詩:推動文化創意產業 增撥土地不可缺 —耗時26年成立極地博物館的啟示

    2018-09-19

    文章原載《明報》2018年9月19日
    撰文: 李樂詩 極地探險家

    lee.jpg

    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投身文化創意創業,更在工廈成立藝術工作室,而不少私人企業也展開發展文化藝術博物館,政府早前提出增設「文化創意旅遊局」,令社會各界對本地文化創意產業愈見重視。去年初施政報告指出本港文化及創意產業每年增加價值超過1000億元,可見其經濟效益。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的有心人,從推動香港極地博物館的經歷中,我認為香港文化創意產業是萬事俱備,只欠土地。

    從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到南極探險回港後,我在香港教育下一代環保知識、推動成立極地博物館,成為了一生志業。然而這卻成為了一場26年的障礙賽,困難程度好比在極地生活。

    在投身這份志業前,我在商業美術中賺到第一桶金,繼而實踐環遊世界的夢想。遊覽世界各地後我便到中國探索名山大川,後來經營一份旅遊雜誌,得知中國已於南極建立一個科學考察站,並獲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邀請在香港為展覽做設計。於是,對南極一竅不通的我,每天鑽研有關南極的資料,務求結合考察隊經歷後,在展覽中呈現南極實况。1985年8月南極展覽是以藝術包裝科學的開端,之後我有幸加入中國南極考察隊走訪極地,深入了解科學家工作,並希望在港推動極地教育,回饋社會。

    荊棘滿途的極地博物館

    南極原本是沒有污染的地方,但各大洲人類活動製造的污染卻經過大氣環流到南極,停在雪中。我們在雪中抽取樣本,分析氣候變化和污染程度,如哪一年有火山爆發或戰爭發生都可在兩極的冰層找到相關資料。我們到南極考察不但可帶走寶貴知識,而當中所拾獲的石塊、植物等作為標本及使用的衣服與工具,也十分值得我們保留與研究,因此成立極地博物館是保留這些從極地帶回來的知識與實物最好的方法。

    lee%202.jpg

    可惜的是多年來我走遍各大專院校、非牟利團體甚或是地產商,也未能為「極地寶物」找到一個容身之所。其間有些珍貴展品也送贈大連的極地海洋展館,及在我家鄉三水展出。

    極地博物館遲遲未能成立,我便馬不停蹄到各大學、中學及小學演講。每次想起學生瞪着好奇的眼睛,就成為我繼續覓地成立極地博物館的動力。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中大前校長沈祖堯教授在出席我的講座後,認同我的理念,答應撥出土地予極地研究。「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於2013年12月在中大正式開幕,結束我26年的等待。但是,我相信香港數以萬計文化藝術工作者仍在等待一片屬於他們的土地。

    缺乏土地 難推動文化創意發展

    香港土地不足問題人所共知,房屋用地固然短缺,既然政府擬設「文化創意旅遊局」,也應正視文化創意及博物館用地的需求,讓年輕人有空間可發揮創意,讓知識文化可傳承下一代。在這26年覓地過程中,我遇到不少有心人,但大家總覺香港土地貧乏,難以讓文化藝術產業在港落地生根。我認為政府應規劃一個大型文化藝術區,更可參考佔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的天津文化中心項目。數年前我特意到訪這個集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大劇院、天津青少年活動中心於一身的地方,發現該地乃當地文化藝術的瑰寶,讓人歎為觀止、印象深刻。

    填海造地需平衡發展與保育

    在土地供應不變的情况下,在港覓地推動文化藝術難過登天,因此政府着實有必要增加土地供應。近日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透過填海增加2200公頃土地,着實有其可取之處。我認為人工島中應預留一定面積土地推動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任何填海計劃,我們需在發展與保育間取得平衡,應避開高生態價值地帶,保護稀有物種,並制訂完善補償方案,如擴充海岸公園等。據研究顯示,中華白海豚主要集結於香港水域西部,「強化東大嶼都會」選址相當合適,並非白海豚和江豚主要棲息地,更避開了周邊島嶼具生態價值之處,建議並於人工島和周邊島嶼海岸線間預留200至300米緩衝區。如果工程使用非浚挖式填海技術,將有助維持水質及減少填料用量,更符合環保原則。綜合各因素,「強化東大嶼都會」應是一個能平衡發展與保育的共贏方案。

    誠然,創造土地滿足不同行業需求時必然惹起爭議。舉例說,發展棕地不僅需處理賠償安置問題,又要另覓土地予原本棕地上的物流業發展;政府以法例收地又少不免處理法律上的爭議;至於填海造地,需考慮對海洋生態及環境的影響。既然每個選擇都會影響不同社群利益,我認為政府最好選擇最少爭議的方案。如果我們在填海中能平衡環保的影響,並採取適當補償,填海是最少爭議但又有效增加土地的方法。

    極地博物館的等待,我窮一生努力也花上26年。我們的年輕人、藝術家又何時有足夠空間一展所長呢?我期待社會可以在土地問題上早日獲得共識,增加土地供應,讓文化藝術產業可立足於香港的商業社會,讓香港一洗「文化沙漠」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