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及老齡化

    增醫療資源 為港人精神健康拆彈

    2019-12-31

    文章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19年12月31日
    撰文:精神病康復者和家屬自助組織「家盟」執委 甄偉雄、幹事 劉錦虹

    增醫療資源 為港人精神健康拆彈


    國際繁華大都會的背後,急促的步伐,忙碌的生活節奏,讓很多香港人活在巨大的壓力下。據政府於2015年發布的《香港精神健康調查》,一般精神病患病率是13.3%,即近百萬香港人精神不健康。可是,在香港公營醫療體系人力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醫生要照顧原來病人已應接不暇,更遑論照顧未來新症呢?

    精神科醫生缺 病人未及時治療

    面對不少潛在精神病患者,若政府再不大幅增加公營醫療體系下精神科資源,則如埋下計時炸彈,最終令醫護人員、病人、家屬及整個社會都變成輸家。

    官方文件顯示,2012至13年度接受公營醫系治療的精神病病人為19.7萬名,人數於2015至16年度已大幅增至22.8萬人,增加逾3萬人,不過,醫管局精神科醫生數目同期只增加12個至只有344名,根本無法滿足龐大的需求。

    再者,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精神科醫生與人口的標準比例為1:10,000,香港現時比例約為1:20,000,不但大幅落後於世衞標準,更與發達國家英國(比例為1:7,000)及美國(比例為1:8,000)比下去。

    舊症以外,每年新增的新症更持續上升,由2012至13年的47,200人,上升至2016至17年的48,600人。根據醫管局最新資料顯示,精神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最長為九龍西的112星期,即超過兩年;輪候時間最短的港島東亦要等54星期,即超過一年。新症輪候時間可謂遙遙無期,精神病病人未能獲得及時治療,不僅令病人的病情惡化,更會成為家庭的計時炸彈,帶來不可預計的影響。因此,家人在危急時,只可帶病人到急症室求醫。

    面對數以萬計的病人,精神科醫生4小時的門診,須會見20至30位病人,每位病人平均只有10分鐘時間。須知道,精神問題有別於傷風感冒或者是身體的組織受傷,病人需要向醫生打開心扉,並紓發感受,然後以非藥物及藥物控制病人的病情。

    短暫的診症時間令醫生根本無法與病人展開深入對話,解開他們的心結。

    此外,在現行的制度,病人覆診未必由主診醫生會診,他們不了解每個病人的個案,又須浪費寶貴的診症時間重新認識病人,簡直是費神失事。由於每個病人的藥物分量調整須獲主診醫生批准,非主診醫生會診又未能因應情況減少藥物分量,導致病人服用過度劑量的藥物。不少家屬為得到更好的照顧,只好付出數倍價錢,到私營系統求醫,其好處是私家醫生診症時間較長,約30分鐘,而且藥物劑量按病情調整。有能力的家庭尚可,但對於基層市民來說,每次過千元的醫療費用絕對是百上加斤。

    為省成本棄新藥 犧牲病人健康

    治療精神病的藥物一般都會寫上「毒藥」,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規管,只能由註冊醫生處方。這些藥物分為口服及注射,服用後有很多不同的副作用,如器官受損、腳腫、好甜吃,導致病人可能一天要喝兩罐可樂,易患上糖尿病。現時醫管局處方的藥物是30多年前的產品,生產商已經失去專利權,可由不同藥廠複製藥物。在價低者得的原則下,醫管局的處方藥物非由原廠生產,又不願意使用副作用較少,並已在台灣及新加坡使用的藥物,變相為節省資源犧牲病人的健康,令人憤慨。

    近年,不少醫生都建議病人使用注射長效針,注射後會表面上令病人變「乖」,可以延長下次覆診時間,減輕醫生工作壓力。然而,其藥性較強,有嚴重的副作用,使病人手腳僵硬及失禁,更會令病人長期依賴藥物,康復之路更加漫長。

    據團結香港基金數據顯示,本港欠缺逾3,000名醫生,而「家盟」(新生精神康復會)會員每天在求醫的過程所遇上的困難,就是醫生不足帶來的惡果。我們認為,政府不應讓醫委會可以操控醫生人數,造成壟斷,漠視市民福祉。政府應設定目標或標準,要求醫管局在3年內增加若干數目的醫生,為市民提供理想的服務。

    我們認同團結香港基金建議,為增加醫生人手,醫委會應放寬引入海外專科醫生的限制,為應試醫生提供溫習資料及歷屆試題,讓考試制度變得更公開透明。同時,我們應考慮恢復英聯邦醫生免試執業,吸引更多醫生來港服務。

    預防勝治療 應由幼兒教育着手

    預防往往勝於治療,要有效減少精神病患者數目,我們需由幼兒教育開始着手,培養孩子的心理質素與健康,教懂他們接受失敗及處理壓力。藥物只能穩定病情,要讓病人重過正常生活,以心理輔導解開病人心結是關鍵。

    在外國的精神病治療,輔導員是處理精神病病人第一個把關,然後到臨床心理學家,最後才轉介至精神科醫生。香港有的輔導員角色不清,而且多由社工兼任,缺專業訓練及認證,未必在病人開始出現精神病病徵時,減輕他們的病情,最終只會轉介公營醫療體系。

    加強照顧者支援 宜降津貼門檻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家人患上精神病,除病人飽受折磨外,病人的照顧者同樣面對種種壓力。可是,現時政府的照顧者支援津貼申請門檻十分高,如每月照顧時數必須高於80小時、資助只為低收入人士而設,申請人卻不能同時領取綜援,申請早已設下重重關卡。

    根據《2015年香港統計月刊專題文章: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指,香港至少有50萬名的「同住照顧者」,現在只有8,500人受惠(1.7%)。再者,資助金額並不足以應付生活,申請人又不能同時領取其他如綜援等資助,根本不合理。

    此外,為幫助病人康復,精神病患家屬一般都為陪伴病人外出,其交通開支也十分龐大,所以我們希望政府讓照顧者也可享有「2元乘車優惠」,減輕照顧者負擔。

    未來,百萬人精神健康問題是社會的計時炸彈,政府在增加精神科的人力資源絕對是刻不容緩。在引入更多精神科醫生外,政府更須重新審視輔導員的角色,並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才是「拆彈」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