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
提速新界城鎮化 助力香港創新天
【2021年7月8日,香港】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發表新一份題為《提速新界城鎮化 助力香港創新天》的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提出推動新界大規模城鎮化,透過基建連接政府已規劃的新發展區及基金會額外建議的9個潛在發展區,分別形成「文化及科技走廊」、「現代物流與商業圈」、「樂活與休憩空間」三大主題區域。
報告建議利用大灣區策略優勢,釋放新界發展潛力,鞏固香港國際樞紐地位,實現全民安居樂業的願景。
基金會的立場是 : 香港必須以戰略眼光、全局思維,規劃香港的土地發展需求。當港人將「中環視角」提升至「區域視野」,便會發現新界並非香港這個大都會的外圍,而是加強香港競爭力的腹地紐帶,讓香港能更有策略地一方面連接世界市場、另一方面融入大灣區發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國際樞紐的重要地位。
大幅提升城鎮化比率 構建「宜居新界發展藍圖」
報告推算,未來30年香港需要至少9,000公頃土地,但按政府目前規劃,即使「明日大嶼願景」如期落實,洪水橋、古洞北/粉嶺北等新發展區進展順利,最多亦只能夠提供約5,000公頃土地。
報告建議,政府除了可將「明日大嶼願景」填海規模從1,700公頃增加至2,200公頃,並考慮建造長洲南人工島以重置葵青貨櫃碼頭之外,亦可透過大幅加快城鎮化步伐,大規模開發新界,多管齊下建立土地儲備。
報告指出,香港目前只有20%的陸地為規劃完善的市區,城市化程度遠遜深圳的47%和新加坡的73%。基金會認為政府需以宏觀視野全盤規劃,大幅加快香港城鎮化的步伐,發展更多規劃完善的新市鎮。
「明日大嶼願景」有助打通新界與港島的交通命脈,釋放新界土地發展潛力,建議政府善用契機,同步構建「宜居新界發展藍圖」,產生協同效應。
連接多個潛在發展區 打造三大主題區域
報告一共提出9個新的潛在發展區︰包括對政府已規劃的4個新發展區進行擴充,形成洪水橋擴展區、錦田南擴展區、古洞北擴展區,以及新界北擴展區,此外,報告亦提出另外5個新的發展地點,涵蓋元朗東南、北環線走廊、古洞南及粉嶺南、錦田北、林村。
報告估算,基金會建議的9個潛在發展區可提供超過3,000公頃的土地,透過基建連接政府原本已規劃的多個新發展區,可以打造成三大主題區域(圖一)。
(一)文化及科技走廊
建議的「文化及科技走廊」主要位於新界北。報告指,目前政府已在落馬洲河套區、古洞北及香園圍等新發展區預留土地,興建創科園及工業邨等設施。深圳方面,亦預備在皇崗福田一帶,發展深港科創合作區。報告建議把握兩地發展機遇,引入更多科創企業和學術院校進駐;與此同時,配合中英街、龍躍頭等文化遺產保育以及藝術政策支持,將新界北塑造成一個配套完善、富有活力的創新社區。
(二)現代物流與商業圈
建議的「現代物流與商業圈」選址新界西北。報告指,洪水橋鄰近深圳前海,目前已被定位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建議進一步擴大洪水橋的發展範圍,並開發元朗東南,將新界西北打造成現代物流與商業的區域性中心。
(三)樂活與休憩空間
建議的「樂活與休憩空間」主要位於新界中部。報告指,政府目前已在屯馬綫錦上路站附近,規劃了大型的房屋發展計劃,基金會建議進一步發展錦田南北及林村一帶,為未來的房屋發展計劃提供擴容空間,打造優質生活圈。
革新政策思維 跨越「三座大山」
過去,香港的新市鎮發展,由開始規劃到第一批住戶遷入,平均只需7年半時間。相較之下,近年的新發展區卻動輒需要17年時間。報告將原因歸納為「基建供應不足」、「持份者利益衝突」以及「程序效率低下」三大難題,並提出多項加快城鎮化的務實建議。
(一)基建先行 釋放新界發展潛力
報告建議加快落實各項已規劃的運輸基建,特別是「明日大嶼願景」的策略性運輸網絡,以超前規劃改善新界的對外連繫。
道路方面,報告建議興建新的南北走廊和東西走廊,縱向紓緩現時非常擠塞的新界東北幹道,橫向貫通主要新發展區,並接駁跨境口岸(圖二)。鐵路方面,報告建議興建一條新的南北線路,連接蓮塘/香園圍口岸至明日大嶼鐵路網;並延伸北環綫,分別接駁到東面的蓮塘/香園圍口岸,及北面的皇崗口岸;同時在洪水橋站興建接駁深圳的跨境鐵路(圖三)。
(二)善用市場力量 妥善照顧持份者利益
為減緩棕地營運者、寮屋居民和農戶對發展計劃的抵觸,報告建議政府可為每個受影響類別人士,提供具針對性的重置及賠償方案,並透過政策支援有關人士升級轉型,鼓勵自願搬遷,達致雙贏局面。
此外,報告亦建議政府善用市場力量,提供合適的機制與誘因,例如由政府發行「土地債券」,鼓勵業權人交還閒置土地;又或參考外國廣泛應用的「土地重整」機制,以促進公私營合作等發展模式。
(三)拆牆鬆綁 提升行政效率
現時大規模的土地發展計劃,均需經過冗長繁瑣的行政程序。報告建議政府積極檢討現有的諮詢、環評和法定規劃程序,精簡組織架構,以壓縮土地發展的時間。
為避免政出多門,報告建議政府參考以往新界拓展署的方式,成立專責部門領導新發展區項目,實施成效為本的管理模式,訂立明確績效指標和問責機制,以加強監督。
填補供應缺口 縮短發展周期
除了建立長遠土地儲備之外,基金會認為,政府亦需正視眼前日益嚴重的房屋危機。基金會按實際數據預測,2021至2025年的公私營房屋落成量只有約18萬個,假如要填補過去八年的供應缺口,未來五年至少要額外增加12萬個單位。
為了在短期內追回相差的12萬個單位,基金會認為,關鍵在於政府簡化繁複的行政程序,以加快落實已規劃多年的新發展區項目如古洞北/粉嶺新發展區、東涌新市鎮擴展區等,並加快土地改劃的步伐,將原訂於未來六到十年間(即2026至2030年)落成的23萬個單位,部分提前供應。
此外,若政府採納基金會早前的建議,發展兩幅位於西貢十四鄉的「未劃分山地」,還可額外提供多2至3萬個單位,有助進一步在短中期增加房屋供應。
《提速新界城鎮化 助力香港創新天》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
中文版:https://bit.ly/3i1wg43
英文版:https://bit.ly/3dTKGSg
重溫發布會: https://youtu.be/zuX17SytsN8?t=470


.jpg)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