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首份研究報告

    2015-11-09

    倡議推行補貼置業及加快土地供應

    (香港,2015年11月9日)團結香港基金今天發表「土地房屋」研究報告,倡議政府推行「補貼置業計劃」,日後所有新建公營房屋,都以提供「置業」機會為目標,並放寬公營房屋的「補地價」政策,以幫助無法負擔市場樓價的家庭置業。報告亦呼籲各界支持加快填海、改變土地用途及落實新發展區的項目,以增加土地供應,徹底解決香港土地不足導致樓價高昂及阻礙其他民生設施發展的問題。報告並建議政府檢討現行的審批程序,拆牆鬆綁,加快土地開發。

    是項報告以「地盡其闢、百堵皆興,屋盡其利、萬家受惠」為主題,就本港的土地及房屋政策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建議,也是團結香港基金對香港實況及未來發展的首份研究報告。研究項目由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兼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王于漸教授帶領,基金研究部成員支援。王于漸教授今天聯同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基金會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先生,及研究員曾維謙先生在發布會上介紹了研究成果和建議。

    1.jpg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兼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王于漸教授(左二),聯同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右二)、
    基金會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先生(右一)及研究員曾維謙先生(左一),出席記者會。

    研究提到,2015年香港住宅樓價較倫敦昂貴38%,較紐約昂貴68%;居住空間更只有上海、新加坡、深圳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少。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香港有237萬個家庭,其中有53%是業主。居屋及公屋(租置)業主佔香港家庭的18%,共45萬戶。而當中38萬戶由於尚未「補地價」,故並不擁有全部業權,亦不能在自由市場買賣其單位。而在土地開發方面,過去十年,填海土地只有不足100公頃,與再之前十年填海土地逾1,000公頃比較,填海工程幾乎陷入停頓。

    研究報告倡議政府推行「補貼置業計劃」,放寬公營房屋的補地價政策,讓更多家庭可以選擇成為真正業主,分享香港經濟繁榮帶來的財富。由於房屋問題的根源在於土地供應嚴重短缺,研究報告指出,未來30年香港需要開發的土地,等同三個沙田新市鎮,發展面積逾9,000公頃土地,才可以應付约120萬的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及社會設施的需求。

    王于漸教授在發布會中指出:「為了徹底改善香港基層居民的住屋問題,我們建議今後所有新建公屋,都以提供『置業』為目標。分為『補貼出售』單位,讓有能力置業的家庭購買;另外就是『先租後買』單位,讓未有能力的家庭先上樓租住然後再買入單位。」

    他表示:「為了避免公營房屋住戶追趕一個浮動而又沒有保障的補地價目標,我們提出幾個計算原則,供社會討論。第一是無論樓價升跌,都鎖定於入住時的地價;第二是提供更吸引的折扣地價,並鎖定於這個特定金額;第三是將入住時的未繳地價與日後補價時的市值比較,以較低者為準;第四是一如新加坡般無需補地價,全數由政府補貼。」

    王于漸教授認為:「實施補貼置業計劃的長遠目標是八成香港家庭都擁有自己的物業,日後更可以『樓換樓』,重建住房階梯,分享香港經濟繁榮的成果。具吸引力的『補貼置業計劃』能給政府較大機會收回建房的投入成本,既可以釋放房屋資源的價值,又可以用來支付其他急切的社會開支,實在是一舉多贏。」

    在開發土地方面,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必需加快改變土地用途及落實新發展區;長遠方面,政府須要建立土地儲備,因應市場變化迅速解決供求失衡問題。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曾維謙表示:「移山填海向來都是我們最有效的造地方法。現時政府提出位於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700公頃人工島,以及曾經提出在長洲以南一個千多公頃的大型人工島,都值得社會認真考慮。此外,綠化土地和郊野公園佔香港土地面積67%,遠高於倫敦的38%和新加坡的8%。海洋和綠地都有無可置疑的環保價值,但在土地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建議社會各界靈活理性地作分析討論,在維護大自然生態的重要前提下,撥出適量空間以解燃眉之急。」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及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先生表示:「要解決土地房屋問題,希望政府力求進步,認真考慮拆牆鬆綁,例如加快釐清不同部門間的權責,整合審批流程;改革綜合發展區制度,減少對發展限制;以及增加補地價計算機制的透明度等。」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於發布會上亦表示:「土地供應是香港經濟發展、市民安居樂業,以及所有民生福利的先決條件。基金會將會就土地房屋問題,分類別、分階段提出研究報告,供社會各界討論,目的是拋磚引玉,集思廣益,為香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