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報告
搭建技術轉移大橋 構築科研創新基地
【2020年11月9日,香港】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發表題為《搭建技術轉移大橋 構築科研創新基地》的科技創新研究報告,指出儘管本港大學基礎科研成就卓越,但技術轉移一環薄弱,難以將科研成果的「寶藏」,有效轉化為具有重大社會及經濟效益的產品和服務。基金會建議加強本港院校的技術轉移能力,締造一個蓬勃的科創生態,構建國際科研創新基地。
該研究表示:本港大學佔香港年度研發總開支近一半,遠高於英國及美國大學佔當地研發總開支中約兩成及一成的比例,可見大學在香港的創新生態中舉足輕重。基金會去年發布的《釋放香港科創潛能 構建國際研發之都》報告,建議增強院校與研究機構的科研實力。前沿科技須轉化為實質產品或服務,才能造福社會,當中的關鍵在於技術轉移。譬如商湯科技、雅士能基因科技、以及大疆創新等從本港大學衍生出來的公司,將大學的突破技術落地商品化,成為影響重大的顛覆性產品。
惟本港大學技術轉移的表現不盡如人意。2019年數據顯示,本港所有大學的知識產權收入合計為一億港幣,尚不足一間牛津大學的1/7;本地所有院校的衍生公司總數亦僅達牛津大學的一半左右。基金會認為,技術轉移是開啟大學科研寶藏的關鍵。如能有效轉化大學科研成果,能活化本地創新生態,對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亦大有益處。因此,基金會提出七大政策建議:
建議一:優化評核框架,並將撥款分配與大學表現掛鈎,以培育大學的知識轉移文化
報告發現:在技術轉移的指標方面,目前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和各間大學收集和公布的數據較海外同儕為少,而大學的指標表現亦不與政府的技術轉移撥款數額掛鈎。這導致一方面難以評定各大學技術轉移的表現,另一方面亦削弱了院校技術轉移的動力。
基金會建議,教資會應仿效英國的高等教育統計局及知識轉移框架,設立一個更全面的數據庫管理數據,建立評核大學技術轉移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並根據大學在技術轉移的表現來分配其技術轉移的資助金額,以鼓勵院校的技術轉移文化。
建議二:增加研究人員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靈活性與選擇,以提升知識產權的流動性
技術轉移的文化亦頗受限於大學保守的政策,包括專利權的擁有、使用、轉讓及收益分配等。例如,在專利權政策方面,除非本港的發明者支付昂貴的經費買斷,否則專利屬大學所有。海外的大學則相對慷慨,部分直接容許發明者獲得專利權,亦允許衍生公司以少量股權換取專利授權。在校外執業方面,在全年52週中,目前本港大學教職員每週不能花超過一天時間(包括週末、公眾假期及年假)來從事校外工作。
基金會建議,本地大學應放寬知識產權及校外執業的相關規定,提供更大彈性,讓教職員有更大動力以及空間將其科研成果商品化。
建議三:透過技術轉移辦公室和技術轉移聯盟促進大學研究商品化
基金會建議,大學應邀請更多專業人士,如商界領袖及投資者,加入技術轉移委員會,以提供多元專業意見,並吸納來自業界和學界的人士加入大學的技術轉移辦公室。同時,基金會亦建議各間大學的技術轉移辦公室組成一個技術轉移聯盟,與技術轉移辦公室形成互補,建立連接大學與業界的平台,整合資源推動大學科研商品化。
建議四:加強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
創業亦是將基礎研究商品化的另一個選擇。基金會建議,政府應改進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除了為驗證技術可行性及開發產品原型提供無條件資助外,加設第二階段,若初創企業成功獲得私人投資,政府會提供額外的資金,並放寬稅收規定以鼓勵對這些初創企業的私人投資;同時,應促進該資助計劃與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合作,透過與私營孵化器及加速器的結合,使初創企業能充分享用其資源及網絡。
建議五:善用未來基金,提供耐心資本和「深科技」投資策略,以培育本地衍生公司
前沿科技的持續研發需要資金的長期支持。香港的科研優勢在於「深科技」,例如生物科技,需要大量研發資金和時間(即「耐心資本」)投入,但能帶來深遠長久的貢獻。早前,政府宣布將從「未來基金」撥出部分資金,成立名為「香港增長組合」的投資組合。基金會對此表示贊同。基金會認為,若「香港增長組合」能效仿英國IP Group的做法,使用「耐心資本」投資本地大學的深科技,將擴大院校科研成果的影響,帶來新的產業機會,進一步提高香港經濟的長期生產力。
建議六:成立一個高層次的科學和發展辦公室,為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提供意見,制定公共研發撥款的整體策略,並確保政府部門支持試用嶄新科技
政府內部並無獨立機構為其提供科學諮詢,難以把握全球創新及產業發展新趨勢,因此缺乏具有前瞻性的藍圖和願景。基金會建議,政府應借鑑美國和新加坡的做法,成立一個科學和發展辦公室,由首席科學與發展總監領導,並邀請學者和科學家加入,為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提供建議,制訂公共研發撥款的整體策略,並推動公營機構試用本港的科創成果。
建議七:將九龍灣行動區發展為世界一流的創新園區
創新成果的轉化落地離不開商界和業界的支持。但香港科學園、數碼港以及落馬洲港深創科園均遠離兩個核心商業區。九龍東交通便利,鄰近大學和研發中心,及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技術中心和先進製造業中心,同時亦是政府試驗智慧城市等嶄新科技的重要選址。因此,基金會認為,香港應在九龍東構建世界級的創新園區。其中,九龍灣行動區尚未開發的面積較大,政府應劃出九龍灣行動區1/3至1/2的面積,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創新園區,為擴建科學園和數碼港提供場地,並吸引人工智能及金融科技等公司進駐。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表示,「放寬研究人員校外執業的限制能增加從事技術轉移工作的靈活性,有效推動更多研究人才參與科研商品化,發揮香港的科研實力。」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提出,「改善大學技術轉移的評核框架及關鍵績效指標,能加強院校對技術轉移的重視程度,促進大學之間的良性競爭,共同構建一個蓬勃的技術轉移氛圍。」
建峰資本管理合夥人湯復基博士表示,「要成功發展顛覆性的深科技,長期的資金支援必不可少。若我們能參照英國的IP Group的模式,大幅推動深科技的成果商品化,會釋出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及經濟發展研究主管水志偉先生指出,「政府近年為發展科創加大投入,但較集中在基礎研究。若能填補應用研究及市場之間的技術轉移缺口,把本港頂尖科研成果落地商品化,將為經濟發展找尋新出路。」
《搭建技術轉移大橋 構築科研創新基地》科技創新研究報告:
中文版: https://bit.ly/3lc1y8z
英文版: https://bit.ly/2U6YA9l
完整發布會:https://youtu.be/QarDF0tiT_s?t=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