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策略性採購 促進全民健康
倡議醫療資助對症下藥,慢性疾病可防可治
【2021年12月20日,香港】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發表醫療政策研究報告《實施策略性採購 促全民健康》,呼籲政府策略性重組香港的醫療融資系統,構建以基層醫療為主導的醫療體系,最終達致「全民健康」的長遠目標。基金會指出,人口老化和慢性病改變了醫療需求模式,導致對醫療系統的負擔日益嚴峻,目前的醫療體系未能滿足與日俱增的綜合基層醫療服務需求。
基金會建議政府採用醫療融資工具「策略性採購」,促使香港向綜合基層醫療主導的醫療體系轉型,以應對香港不斷改變的人口結構,為市民提供及時並可負擔的基層醫療服務。
構建綜合醫療體系 達致全民健康
基金會的政策研究報告為香港的基層醫療體系勾畫藍圖,籲政府鼓勵社會早期檢測並管理常見慢性病,優先發展基層醫療。這份報告在今天舉辦的研討會公布。
是次研討會聚焦探討構建以基層醫療為主導的醫療體系,最終達致「全民健康」。報告指出,香港目前的醫療體系無法滿足人口急速老化、慢性病負擔加重帶來的醫療需求;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策略性運用現有資源,發展基層醫療與優先醫療服務。
是次研究報告以基金會於2018年發表並獲獎的《以人為本 縱橫整合》醫療政策研究報告為基礎。報告指出世界上仍有許多病人仍在苦候治療,強調在經濟良好的社會情況下,獲得優質醫療服務非常重要。報告亦指出,所有國家都應致力提供優質、病人負擔得來、且公平的醫療服務,最終實現「全民健康」。為實現這個長遠目標,不僅要增加醫療投資,更需要有效分配現有資源。
香港也不例外,仍有大量病人在等待適切的醫療服務。基金會2018年的研究報告指出,香港醫療體系以專科醫生和急症治療為重點,基層醫療體系墮後、公私營醫療體系割裂,以及醫療服務碎片化三大問題。因此,香港的醫療體系未能滿足人口急速老化帶來的醫療需求。報告建議,實現醫療體系轉型,構建以人為本、以基層醫療為主導的綜合醫療體系,是有效應對日益增長的慢性病負擔的唯一途徑。
為使香港的醫療體系更好地滿足不斷變化的醫療需求,政府應以改善基層醫療服務,重新調整公私營醫療組合為策略目標,以紓緩公營醫療體系的過重壓力。然而,這些既定目標忽視了「綜合患者護理」的關鍵重點,它能協助調整公私營醫療組合,滿足市民醫療需求,並減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依賴。綜合醫療體系旨在為患者提供初級、專科和三級護理所需的全方位預防、治療、康復和紓緩治療。實現綜合醫療體系,將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重疊,彌合治療和護理的差距,解決現行醫療體系低效率的問題,從而實現更好的資源分配,為提升市民健康帶來正面影響。為實現綜合醫療體系,本報告強調了策略性分配資源的重要性,尤其是運用「策略性採購」的政策工具促進醫療體系轉型,以實現長遠目標。
報告建議聚焦探討如何策略性組織香港的醫療融資體系,展示「策略性採購」在醫療規劃的應用。由採購前,可利用現有數據決定購買「什麽」服務及具體組合,並根據服務提供者承載力評估結果,以決定相關服務應委託公營界別「自行提供」或是直接從私營界別購買,以至進一步決定「向誰」購買。
要達到此目標,政府需要對人口需求進行持續全面的評估,特別是識別尚未得到所需服務的群組。政府同時需要審視服務供應的缺口,並設計對應機制。採購過程中,政府同時應具體指定「採購者」並制訂政策界限,如服務組合、具體類型、採購數量,繼而決定「如何」採購,考慮採購工具、支付方式及提供誘因。
採購後,還需釐清相關機構的責任及權限,並設有監管與問責機制。報告指出,規劃並應用「策略性採購」,將促成醫療系統融合,繼而加強社區基層醫療、醫院、和專科醫療之間,醫療和保健之間,以及公私營醫療之間的聯繫。基金會建議,將「策略性採購」納入醫療系統,包括優先考慮社會需要的醫療服務,並從社區基層保健開始,將整個生命過程所需的醫療服務納入其中,以助香港實現綜合醫療體系目標。
運用「策略性採購」 解決迫切醫療需求
2000年,有47.9%的65歲以上人口患有一種或以上的慢性疾病,但至2019年,比例增加至78.1%。香港急需重新分配現有的醫療資源,讓社區內的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專科醫生及醫院協調,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的長期護理服務。
香港已有購買醫療服務的先例,以應對慢性疾病的挑戰,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通過公私營協作計劃(PPP)推動基層醫療發展。然而,現有計劃均以個別項目的形式推出,且目標不盡相同。以需求方工具為例,市民可使用醫療券從私營界別獲得特定基層醫療服務,然而這些服務安排未能得到公營界別充分協調和整合,最終導致市民的消費者行為,難以達成原定的醫療目標。再者,各項公私營協作計劃存在不同問題,如服務覆蓋範圍有限、計劃缺乏針對性、服務供應分割,以及濫用服務等等。
更重要的是,在提供醫療服務範疇,公營和私營醫療機構仍然是分割的。私營醫療機構提供香港大部分(約70%)的基層醫療服務,相比之下,公營醫療界別可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有限。因此,主流的基層醫療服務需要自費,弱勢群體負擔不起,對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帶來挑戰。
為改善當前的醫療服務模式,基金會呼籲政府採取更具策略性的方法,委托公營醫療機構從私營界別購買並提供護理服務,以更充分地滿足社會的總體需求。在此背景下,公營機構和私營界別合作,建立基層醫療生態系統的同時,這份報告展示了「策略性採購」在解決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應用。參考現有公私營協作計劃並基於策略性採購原則,基金會倡議推行「慢性疾病篩查券和管理計劃」(「計劃」),提高慢性病篩查和管理的可及性,有針對性地鼓勵市民接受基層醫療服務,並通過公私營協作計劃,發揮私營界別的功能,使患者能夠以較低的價格獲得私營部門的醫療服務。
提倡「慢性疾病篩查券及疾病管理計劃」
根據研究團隊對關鍵持份者的訪問、民意調查及預算經濟影響分析,基金會提出的「計劃」將全額補貼篩查三種常見慢性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即「三高」),並結合慢性病管理的後續護理計劃。為鼓勵及早預防和管理慢性病,基金會建議政府為45至54歲市民推行先導計劃,一經參與篩查,即可獲得終身持續護理。民意調查顯示,高達75%沒有慢性疾病的受訪者願意參加此「計劃」。預算經濟影響分析顯示,僅落實「計劃」中針對糖尿病的篩查券和管理部分,即可在30年內節省約125億的直接醫療開支,並防止約47,000人過早死亡。經濟分析指出「計劃」切實可行,並改善患者的健康情況,促進醫療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總括而言,基金會認為,政府應考慮全面實施「慢性疾病篩查券及管理計劃」,以配合當前推動基層醫療發展的政策方向,並將「策略性採購」應用於向私營界別購買基層醫療服務的過程中,使用公私營協作模式作為採購工具。
策略性採購是實現醫療轉型的關鍵
基金會指出,「策略性採購」是實現醫療系統轉型的關鍵政策措施。善用公私營協作,從私營界別購買基層醫療服務,從而為市民提供全面的預防、治療、復康、紓緩性照顧及社區護理服務,打造無縫銜接的護理歷程。基金會深信這有助構建綜合醫療系統,最終達致全民健康的願景。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鄭李錦芬女士表示:「為解決香港持續已久的公共醫療問題,是次研究報告提出了具前瞻性、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報告提出的『慢性疾病篩查券及管理計劃』,解決了基層醫療的便利性不足以及財政負擔高的問題。適逢政府就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展開諮詢的前夕,相關建議有望成為政府致力推進醫療體系可持續發展的一塊重要拼圖。」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主管楊永強教授指出:「應用策略性採購的願景是為全體市民和患者構建公平的健康體系,能填補醫療系統的缺口,改善醫療系統效率,最終實現一個以人為本的綜合醫療體系,達成適得其用的目標。政府必須將策略性採購整合到醫療體系管治過程中,並全面銜接醫療體系的不同層面。」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博士表示:「市民醫療需求和公營醫療開支持續增長,使公營醫療體系不勝負荷,患者難以獲得及時的醫治。我們肯定近年政府致力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的努力,但應進一步考慮採納我們提出的慢性疾病篩查與管理計劃,針對性地資助市民『防三高,保健康』,並有利平抑醫療開支、促進醫療體系可持續性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博士表示:「政府必須持續加強香港基層醫療生態的建設,特別是發展公營界別基層醫療服務。同時,政府必須考慮私營界別如何提供可負擔的護理服務,以滿足患者長期的醫療需求,助市民管理自身的健康狀況。政府應通過策略性採購有效銜接公私營界別,藉此提升醫療系統承載力。」
《實施策略性採購 促全民健康》醫療政策研究報告:
中文版:https://bit.ly/33Czpn3
英文版:https://bit.ly/3shk1H1
重溫發布會:https://youtu.be/2Kg1Sw1dqnw?t=1457
.jpg)
.jpg)
_0.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