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探古知新之旅」中學校長內地考察團 - 感想見聞

    何漢權校長

    刊載於 2018-04-06 信報 - 灼見名家

    令中國人驕傲的天眼FAST

    貴州有幸,人民有福,國家有譽,讓外人又一次竊竊私語,五味紛陳,卻是國人振奮的「天鍋」,終在南仁東先生有生之年拔地而立。中國的天文學綜合發展,再跨越新一頁。

    有機會隨團結香港基金之中華學社「探古知新之旅」,到訪貴陽、遵義及重慶三地。學習,從來都要探古與知新的緊密結合,唯有這樣,學習才有延綿不絕的生命力。

    相信,對參與是次遊歷的同行者來說,坐落中國西南方的貴陽「天眼FAST」,是其中一個神往之處,十分渴望到現場實地看個究竟。這個500米口徑、當今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由構思覓地、立項建造到正式坐落完成,足足要22年的時間。這個「大而有當」的天眼從運作開始,只需用52秒的時間,已探測距離1萬6,000光年的第一顆新脈衝星,至今再探測到六顆,這對國家乃至世界的天文學研究發展而言,意義相當重大。

    南仁東先生居功至偉

    辭世不久的南仁東先生,是這項傑出天文科研成就的設計者、監工者,居功至偉。

    天佑中國,南先生能趕及文革前的1963年入讀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真空超高頻技術專業。1978年改革開放,學科專業久旱再現甘露,南先生再取得清華大學天文研究博士學位後,於1985至1996年間,先後在荷蘭及日本等地,從事天文學研究及講學,學有專精,教授精采,國際名聲鵲起,但基礎教育受教業於吉林的南先生,卻感念濃得化不開的民族情與國家愛,甘願放棄高薪長俸的厚職,不作早晨黃昏悠閒漫步的冥想舒適,選擇返回人工微薄非常的國家天文台,任職副台長,艱苦奮鬥。

    往後的南先生,就窮其餘生,為建造「天眼」而攀山涉水,廢寢忘餐,將有限的生命,化作無窮的使命。貴州有幸,人民有福,國家有譽,讓外人又一次竊竊私語,五味紛陳,卻是國人振奮的「天鍋」,終在南先生有生之年拔地而立。中國的天文學綜合發展,再跨越新一頁。

    在此紀念南先生,亦祝願內地與香港,文創科創人才陸續有來,政府要珍而重之。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刊載於 2018-04-10 星島日報 - 校長有情

    貴州大數據中心

    復活節期間,參與由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學社主辦的「2018探古知新之旅」,團員多為校長及副校長,第一站主要看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黔之驢、技止此耳」、「夜郎自大」等等的詞句組合,讓人望句生義,是窮是白是無知!但今日用心看貴州,進步是幾何級數的、是不斷翻盤的。

    踏足「貴州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展示中心」,觀看並聆聽講解員說出真憑實據。人與事,關鍵先在於人,二○一二年習近平第一次接班,即派親信陳敏爾出任貴州省長,陳時年未滿五十三歲,成為貴州三十年來最年輕的省長,創意創新在貴州亦踏入新里程,坐落貴陽觀山湖區的Big Data中心啟動。這裏默默無聲,卻迅速落實成為中國大數據中心,事實上,二○一五年國家最有權勢領導人習近平視察貴州,曾說「貴州發展大數據確實有道理」!

    政通人和要加上地利,以美國沙漠小鎮鳳凰城為例,因着氣候適宜,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度左右,聚集近百個雲端運算中心,如今的鳳凰城,經已成為美國有數的大城市,有「沙漠矽谷」的稱譽。由此追蹤,貴州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五度左右,方便機房散熱,地貿穩定,地廣人稀,成本低廉。另外,直至二○一五年,貴州八十八個縣皆有高速公路、高鐵網絡迅速建構,深廣前往貴州只需四小時,若以貴州為中心,高鐵網在一天時間內,可自貴州送往全國所有的大城市,對人才與物流的輸出輸入造成後發的極大便利。


    今天的貴州數據中心已成為全球第一數據交易所,必須一提的是,中國政府各部門的數據在貴州得到開放,這對貴州的各行業發展及政府管治效率產生極大的提振作用。蘋果電腦公司已在貴州建立首個置於中國境內的數據中心;騰訊全球綠色資料中心亦落戶貴州,騰訊亦用數據科學統計,發布城市年輕指數,貴州已佔全國第二位。

    貴州數據時代高居臨下,催生大量年輕的「貴漂」,急不及待地跑到貴州尋找機會。牽數據而動全身,貴州未來的綜合潛力,將會得到爆炸性的發展,這個預測是合理的!

    教育現場

    何漢權作者為風采中學校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兩大課題。

     

    刊載於 2018-04-3 星島日報 - 校長有情

    天眼FAST 

    有機會隨團結香港基金之中華學社「探古知新之旅」,到訪貴陽、遵義及重慶三地。學習,從來都要探古與知新的緊密結合,唯有這樣,學習才有延綿不絕的生命力。
     
     
    相信,對參與是次遊歷的同行者來說,坐落中國西南方的貴陽「天眼FAST」,是其中一個神往之處,十分渴望到現場實地看個究竟。這個五百米口徑、當今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由構思覓地、立項建造到正式坐落完成,足足要二十二年的時間。這個「大而有當」的天眼從運作開始,只需用五十二秒的時間,已探測距離一萬六千光年的第一顆新脈衝星,至今再探測到六顆,這對國家乃至世界的天文學研究發展而言,意義相當重大。
     
    辭世不久的南仁東先生,是這項傑出天文科研成就的設計者、監工者,居功至偉。
     
    天佑中國,南先生能趕及文革前的一九六三年入讀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真空超高頻技術專業。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學科專業久旱再現甘露,南先生再取得清華大學天文研究博士學位後,於一九八五至一九九六年間,先後在荷蘭及日本等地,從事天文學研究及講學,學有專精,教授精采,國際名聲鵲起,但基礎教育受教業於吉林的南先生,卻感念濃得化不開的民族情與國家愛,甘願放棄高薪長俸的厚職,不作早晨昏悠閒漫步的冥想舒適,選擇返回人工微薄非常的國家天文台,任職副台長,艱苦奮鬥。
     
    往後的南先生,就窮其餘生,為建造「天眼」而攀山涉水,廢寢忘餐,將有限的生命,化作無窮的使命。貴州有幸,人民有福,國家有譽,讓外人又一次竊竊私語,五味紛陳,卻是國人振奮的「天鍋」,終在南先生有生之年拔地而立。中國的天文學綜合發展,再跨越新一頁。
     
    在此紀念南先生,亦祝願內地與香港,文創科創人才陸續有來,政府要珍而重之。
     
    作者為風采中學校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兩大課題。

     

    刊載於 2018-04-13 大公報 - 評論

    重慶大爆炸 民族苦難

    團結香港基金旗下中華學社上月主辦「2018探古知新之旅」,考察貴陽重慶兩地,筆者參與其中,眼到耳到心到,受益良多。貴陽大數據中心是「縱橫資訊成寶庫」,而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更是「天眼傲蒼穹」,在在讓人讚嘆!

    再到重慶,文化西南,自古至今,獨領風騷,參訪重慶博物館,看到抗日期間的重慶歷史,中華民族的生於憂患、堅毅不拔的、愈受挫愈奮勇的前進精神,又一次的實證。歷史必須寫下既沉重而又滿懷希望的篇章。

    重慶是中國對日本14年抗戰的陪都,是抗戰期間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也是後期國際反法西斯侵略的亞洲重要據點。1937年底南京失落,隨即是武漢淪陷,國民政府再往西走,重慶既是長期部署,亦要有孤注一擲準備。日本法西斯主義侵略者,為着盡快及徹底地摧毀中華民族的抵抗意志,於是制定對重慶展開大型轟炸計劃。

    從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止,合共5年多的時間裏,重慶的所有人都處於日日焦慮、天天恐懼的艱難歲月。

    據統計,重慶大轟炸期間,日軍出動戰機9,513架次,執行轟炸任務218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傷14,100人,炸毀房屋17,608幢。範圍之廣、由此造成嚴重的災難,是人類歷史上的殘暴紀實。就連日本軍事評論家前田哲男都指出:「對一個城市如此長時間固執地進行攻擊,不用說在航空戰爭史上還是第一次,就是把地面部隊圍攻城市的歷史包括在內,也是極其罕見的。」
    民族災難,不想回憶,未敢忘記。還看今天,那些整天喊着台獨、港獨,而戀日親美的,高叫以中國人身份為羞恥,粗口爛舌,享受由無數軍民犧牲換來盛平日子的大學生,應看看重慶大轟炸的歷史,感受民族的苦難,只要還剩點良知的,就應當無地自容!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