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教育及青年

    《通識教育研究報告發布會》

    2020-09-07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歡迎辭

    通識教育研究報告發布會


    【2020年9月7日】尊敬的黃校長、侯教授、陳校長,各位嘉賓、媒體朋友︰歡迎各位參與通識教育研究報告發布會。

    通識科是香港21世紀教育發展的里程碑。自2009年起成爲新高中學制必修、必考的科目,至今已有超過55萬名莘莘學子修讀,對一整代青年影響深遠。

    通識科的發展,一直充滿爭議,經常為人詬病。然而,當初引入通識的本意卻是相當完美的。我們不妨一起重温通識科肩負的教育目標,包括︰加深學子對自身、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學懂用多角度思維剖析當代議題;面對個人和社會急劇變遷,能夠獨立思考,明辨是非;培養創造、解難和溝通能力;學會尊重不同文化和觀點;同時建立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假如目標達成,香港年輕一代將會變得有學識,負責任,懂分析、判斷、創造,能夠慎思明辨,了解身處的國家和地區,並建立彌足珍貴的家國情懷。

    只可惜,願景始終是願景。究竟通識問題出在哪裡呢?是否課程設計有問題?內容太多,範圍太廣,令學生無法在有限課時,掌握學習重點?是否考評模式太僵化,太刻板?令學生只會集中操練標準答案及語文能力,而失去提升思考機會?是否老師所用教材太貧乏、太偏頗,導致學生欠缺客觀的資料或事實去做分析呢?通識老師既要懂人文學科,又要懂科學和商業,還要懂得尋找多元教材,負擔和壓力都相當大,他們又是否得到足夠的教學支援呢?通識科是升讀大學的必修、必考,考試結果的成績等級對考生自然非常重要。不過,知識水平可以分等級,但是對人的思維判斷力,考官又如何能夠公平、客觀地劃分1、2、3、4、5、5*、5**七個等級呢?究竟是否有需要這樣劃分呢?

    因此,對於通識科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學界以至整個社會,都存在不少爭議,例如究竟通識應該是一個必修科,還是選修科呢?應該是必讀必考,還是必讀,但不用考?還是必讀必考,但無需再用七個等級計算成績,而是只設合格與否兩個等級就足夠呢?的確,講到通識,人人都有意見!我亦曾耳聞有人建議取消通識,改為將中史變為高中必修科。

    無論怎樣處理通識教育,調查結果顯示,75%受訪校長都認為通識科有改進空間。這次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報告,列出一系列建議,其中就包括︰通識科的課程應該重新設計,以達致「文理兼備」;教育局有必要提供經審定的教科書,並對坊間的輔助教材作出有效監管;教育局亦應為通識科教師提供持續專業的指引和教學支援;改革評級標準,可由目前的七個等級改為只列出及格與否兩個等級;大學聯招計分方式,亦可以考慮不用計算通識科的分數,只有一個基本的合格要求,讓學生集中提升慎思明辨的能力,而不是以考試成績掛帥。

    事實上,教育創新是一個持續調整完善的過程。基於我們的研究,基金會相信,規劃得宜、監管有度,執行認真的通識教育科,對培育青年人至關重要,對香港教育的長遠發展極具意義。希望今日的報告能夠拋磚引玉,引發各界更關心通識發展,大家一齊合力,喚起年輕一代的香港情懷、國家觀念、國際視野。

    最後,我要感謝黃玉山校長、侯傑泰教授、陳岡校長,以及眾多的校長、教授、專家、老師、顧問在今次研究過程中,提供非常寶貴的指導和支持。同樣出力,用心付出的亦包括團結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黃元山院長,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助理研究員劉錦輝和鄺蕎析。非常多謝各位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