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教育及青年

    推動網上學習 政策支援不可少

    2021-08-12

    文章原載《明報》2021年8月12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研究助理 鄧穎研

    推動網上學習 政策支援不可少


    經歷了兩年的社會動盪和新冠疫情困擾,令香港不少面對面的教學活動陷入停頓。儘管這些困擾能促進教育科技和教育模式推陳出新,惟教育工作者仍擔憂停學不利學童的成長。

    畢竟學校是學童自幼汲取知識的場所,他們在課室裏建立人際關係和其他技能;一旦缺乏課室這個社交空間,學童的學習和成長會否大打折扣?教育科技能派上用場,能彌補學校課時不足所造成的損失嗎?

    香港教育局早於2015年8月發表了《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報告》,提倡透過資訊科技來促進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從而達到全人發展。5、6年過去了,教育和科技的面貌證實令人刮目相看。全球的教育科技和智能課室市場總值,已由2015年的432.7億美元,攀升至2020年的894.9億美元,2021至2028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也預期高達19.9%。

    教師指引和教學意向起關鍵作用

    隨着面對面的聚會繼續受到限制,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訂者不得不進一步考慮科技在教育的角色。在疫情期間,使用視訊媒介已成了教育界的新常態。憑藉「停課不停學」的口號,教育局亦正積極推廣電子學習和數碼工具。在疫情下,科技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學生和家長的必然選擇,別無他選。

    更關鍵的問題是,隨着視訊媒介、數碼課室管理系統和互動應用程式大行其道,教育界到底應該怎樣綜合運用科技?麥肯錫顧問公司參考了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2018年的數據,發現如要提升學習成果,老師宜在課室裏引領學生使用電子設備,那勝於讓學生自行摸索。

    在我們的研究裏,也發現持份者均認同,在使用科技時,教師的指引和教學意向起着關鍵作用。受訪的思貝禮國際學校校長Benjamin Keeling說:「遙距學習較能惠及年長學童,年幼學童則需要成人協助。我們採用多元方案,來促進不同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思貝禮的Zoom網上課堂均是小班教學,學生人數不超過8,並由兩位老師帶動同學之間的互動,確保每一個學童都全情投入。

    政府應引領學校投資有用的科技

    事實上,早在疫情發生之前,教育科技的發展和投資已是方興未艾。但當中有一個疑問:這些科技會否令學童學習時更為投入?面對面授課時,老師會指導學生共享電子設備;而在家裏進行網上學習時,老師也會透過別出心裁的活動,鼓勵同學們進行社交互動。

    然而,並非每一所學校都能保證提供小班教學,也不一定具備投資教育科技所需的專業知識。有些學校近年已累積了許多科技輔助教育的經驗,但有些則相對落後。回顧教育局於2015年為落實教育科技政策所作出的1.05億港元(1350萬美元)撥款,其中的9000萬港元(相當於86%的款項)僅是用以資助公立學校採購流動裝置,用於老師的數碼培訓、教學法研究和課程發展的資金便所剩無幾。根據2018年的審計署報告,署方審查了896所學校,其中517所(57.7%)並沒有盡用2012/13至2016/17五個年度所獲得的資訊科技綜合津貼,當中131所學校(佔總數的14.6%)的未動用撥款更佔總撥款的兩成以上。

    應支援老師提升數碼技能

    隨着數碼科技變得無所不在,政府應為資訊科技教育定下清晰的目標,並構思詳盡的策略性計劃,以助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付諸實行。為減輕老師的工作負擔,政府應支持學校優化和數碼化它們的行政系統,並透過有薪假期或其他支援措施,方便老師把握各種提升數碼技能的良機。

    單憑撥款,並不足以培育未來的社會棟樑。政府應訂立方向,引領學校投資有用的科技,並激勵老師加強技能,如是者才能培養出具備數碼技能、競爭力和責任感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