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土地

    發展棕地的一些思考

    2018-09-05

    文章原載《信報》2018年9月5日
    撰文:廖美香 團結香港基金執行總編輯

    mtr%202.jpg

    香港樓價奇高,港人為增闢土地各自發聲。棕地發展是增闢土地途徑之一,當中無疑涉及許多挑戰,外界未必理解。事實上,有關棕地的規劃早於10多年前已有初步構思,可惜因為沙士、財赤等各種限制而緩慢下來。時至今日,土地更顯稀珍,我們要做好規劃,思考更多,使更有效利用棕地資源。


    現時新界約有1300公頃棕地,當中列入大型發展區內的包括:古洞北和粉嶺北(50公頃)、洪水橋(190公頃)、元朗南(100公頃)、新界北(200公頃),共約540公頃,已納入政府預算可提供的額外3600公頃土地面積之中。


    尚未發展的棕地還有760公頃,然而這些土地分布零散,大小不一,位於新界村落、寮屋、農地、魚塘等偏遠地區,亦缺乏支援高密度發展的基建配套,如交通、排污等,或與自然鄉郊環境和生態敏感地區相鄰,例如新田靠近濕地緩衝區的棕地群,發展須克服更多難題。該批棕地主要位於屏山、橫洲、錦田、八鄉、石崗、牛潭尾、新田、龍鼓灘等。


    規劃用地須具宏觀視野


    面對未來新發展區的規劃,實質不只考慮人們的居住需要,還要關顧不少配套,土地更須縝密利用:


    一、須以土地支撐交通基建,以應付人口增長


    香港要做周詳規劃,對未來交通可能承受的壓力作估算。一旦盲目興建住屋,忽略周邊交通的承受力,則可能令區內交通面臨崩潰。


    現在西鐵已非常擠迫,錦上路在繁忙時段無法上車,將來加上洪水橋、元朗南的發展區落成,人口增加,交通將更形緊張。屯門交通也是擠得很,因欠缺屯門至荃灣的鐵路支援,而這一直以來是不夠土地去支撐所需位置所致。要是該條鐵路建立起來,本港交通網路便會盤活起來,四通八達。因此,我們覓地,其實是要考慮人口需要、交通配套和環境情況,互相配合,才能支撐整個大型發展。

    mtr.jpg


    本港現有交通還不能形成一個網絡,很多地方只是線形發展。反觀運輸系統發達的城市如倫敦,是一個網絡設計,如果某一個站出現問題,乘客可快速以別的途徑,轉一個彎去到目的地。


    香港地勢多山,故設計上是線形狀態,但這是可以改變過來。現今香港土地不足,交通基建缺乏。將來我們興建一個東大嶼都會,進行大型填海造地,便可支撐另外一條鐵路線連接香港島和大嶼山,與此同時也可伸延至西九龍、新界屯門,慢慢就會發展形成網絡。


    二、須預留經濟用地,以供區內居民的就業機會


    新發展區內須預留經濟用途土地,避免跨區工作造成沉重的交通負荷。我們預計將來新界北部居住人口必然增長,現在便須努力令該區職位有相應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作業用地,不宜純是市場計算,須政策考慮,予以補貼。關鍵是,在制訂規劃圖時,便應預留經濟用地,可容納10多萬人職位,否則10年後這些用地便可能被發展成居住樓宇或其他用途。


    我們要確保交通、經濟活動與人力資源的協調。以往當局曾於屯門致力提升工業發展,但當工廠進駐後,卻無法聘用足夠人手。現在我們規劃洪水橋新發展區經濟區可提供10萬就業機會,區內不少居民可以原區任職,另一些空缺可能由南北上,我們在預計交通系統時便要確保往來暢順。


    規劃發展也要創新,以洪水橋規劃方案為例,基本上用了一個就業帶概念,以洪水橋站作起點,最靠近洪水橋站的一個經濟帶基本上很小,遠一點的要預留容納各種後勤物流作業。隨着洪水橋新市鎮的發展,可能日漸呈現不同的需求,例如商業辦公室、物流或研發,屆時土地可以靈活配合使用。


    此外,規劃時也須考慮周邊地區經貿關係。國家正致力發展大灣區,尤其是深圳如此重大的經濟體,與香港經貿密切。不少投資人很可能傾向在鄰近深圳的新界地區成立公司或設廠,由此產生經濟活動,造就了新界北居民就業機會,因而也減少擠往市區上班,緩和交通擠塞問題。有一位年輕人住在天水圍,每天早上去后海工作,為一間國際幼稚園工作,他說每日於天水圍及後海之間兩邊走,覺得住天水圍最方便。


    三、需要土地重置棕地上原來經濟活動


    棕地收回後,用作房屋發展的同時,須要另覓土地安置現有作業。對於那些非閒置的棕地,常見用途包括露天儲物、港口後勤用途(包括貨櫃車場及貨櫃場)、物流運作、停車場、車輛維修場、回收場、鄉郊工場、建造業機械及物料儲存等。


    大部分屬本地必需的工業,但難以在市區覓得營運空間。以洪水橋新發展區為例,在收回約190公頃棕地的同時,須在新發展區預留61公頃作港口後勤、儲物、工場及現代物流用地。有建議說,在棕地可多建葵涌、青衣多層物流的倉庫,既可供停泊貨櫃車、貨車,又可解決現有棕地的經濟需求。若然這些多層物流大廈以市場賣地形式進行,恐怕難以實行,很可能政府要補貼扶持一下。


    總的來說,香港與內地不同,內地有基建規劃,就推進發展住宅及經濟活動。香港是以交通需求為主導,一個地方要有足夠需求才會興建新的路線。因此,對於規劃土地發展,港府必作全盤構想,尤其交通、基建等配套,能否應付發展後新增的人口和結構上的變化。港人面對住屋擠迫的問題,在思考棕地發展時,也須注意配套上的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