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土地
    SHARE
    土地

    覓地捉襟見肘 港府市民須加力

    2016-01-04

    撰文:曾維謙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

    2016施政報告剛於昨日公布。一如以往,「土地及房屋」繼續是焦點之一。特首提及近月樓價、租金回調,未來三至四年私樓潛在供應可達87,000伙。

    樓市供需失衡的情況似乎初見改善,這固然是社會樂見。但是展望未來,我們仍然認為整體情況不容樂觀,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步伐,絕對不能鬆懈!

    其中,政府增加住宅用地的短期(五年內)措施,主要都是改劃土地用途,即是把原本用作「政府、機構、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而又具有房屋發展潛力的地皮,改劃作住宅用途。政府早於2014年識別共約150幅、遍布全港16區的改劃地皮,爭取在五年內,提供共21萬個住宅單位,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不過,正如施政報告中的最新數字指出,過去兩年,只有63幅(共74,400個住宅單位)展開了改劃程序,而當中已經順利完成改劃的則只有46幅(共41,000個住宅單位)。

    換言之,過去兩年政府每年成功改劃的地皮只有20多幅,要在五年內成功改劃150幅似乎難度甚高。再者,根據我們的觀察,依賴改劃土地用途作為短期土地供應的主要方法之一,隱憂實在不少。

    地區阻力大 改劃土地進程慢

    首先,正如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指出,改劃土地用途進程緩慢的其中一個理由來自地區層面的阻力。居民擔心新增的公屋住戶會加重區內交通和其他配套設施的負擔,甚至擔心拖累樓價,因而抗拒改變土地用途建公屋。

    此外,施政報告指未來五年公營房屋單位落成量預計為97,100個,與《長遠房屋策略》所訂下的每五年14萬個(每年28,000個)單位目標相比,缺口高達三成,情況令人憂慮。即使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批准改變土地用途,不同人士依然可以透過司法覆核,挑戰城規會的決定。事實上,在上述63幅政府正在改劃的地皮中,城規會因為地區反對而否決改劃的有3幅,另外正面對司法覆核的地皮則有10多幅。

    shutterstock_240663496.jpg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表示,被司法覆核的大埔OZP共牽涉改劃的住宅用地可興建逾9,000個單位,其中更有6,500個
    (即近七成)為公營房屋。

    司法覆核 會影響多幅地皮

    最近的例子有大埔山塘路地皮,原本計劃在去年11月截標,但在截標前,有市民以有關地皮正面對司法覆核為由,向法庭申請禁制令,導致截標日期延至今年2月。若法庭接納有關禁制令申請,除了有機會令地皮截標日期一再延長外,亦會同時影響區內另外兩幅露輝路地皮,共涉及的住宅單位超過2,000個。

    值得留意的是,受司法覆核影響的不只是上述的個別地皮,而是整個「分區計劃大綱圖」(Outline Zoning Plan, OZP)。OZP是城規會所擬備的法定圖則,標示不同規劃區內的土地用途、主要道路系統。為了加快提供土地供應,政府會把同屬一個OZP中的鄰近地皮,一併提交城規會作改劃申請,亦因此當該區的OZP被司法覆核挑戰時,它有可能影響的,便不只是個別的一、兩幅地皮,而是整個OZP內的所有改劃申請。

    例如,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表示,被司法覆核的大埔OZP共牽涉改劃的住宅用地可興建逾9,000個單位,其中更有6,500個(即近七成)為公營房屋。這樣的情況亦見於另一個「改劃重鎮」屯門,該區被司法覆核挑戰的OZP牽涉14幅地皮,共超過1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而即使政府最終勝訴,也無可避免會輸掉寶貴光陰,無助紓解今天早已迫在眉睫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

    再者,目前已開展改劃程序的63幅地皮中,平均每塊地皮只提供1,100多個單位,相比整體150幅平均1,400個單位少。可以預期,日後政府改劃規模較大的土地時,遇到的阻力將會更大,致使房屋供應量(尤其是公營房屋)的變數有增無減。

    事實上,一塊塊散落各處的小型土地,並非理想的土地供應,因為政府無法進行完善的城市規劃,確保住宅區旁有充足的社會、商業配套等設施。今天政府拼命地「東拼西湊」、甚至是「見縫插針」改變土地用途作建屋之用,歸根究柢,都是因為香港在過去十多年沒有落成大型的土地發展項目所致。回顧1995至04年的十年期間,香港共開發了近8,000公頃土地;但及至最近十年,新增已發展土地只有1,100公頃(見圖)。

    因為土地開發緩慢,我們看着政府為了應付當年的土地供應,實行「現造現賣」:即使正在改劃、或正面對司法覆核的地皮,也要放進賣地計劃之中;更遑論要未雨綢繆,建立「土地儲備」!

    Draft.jpg
    香港在過去十多年沒有落成大型的土地發展項目,回顧1995至04年的十年期間,香港共開發了近8,000公頃土地;但及至最
    近十年,新增已發展土地只有1,100公頃。
     

    缺乏土儲 政府「追着市場走」

    缺乏土地儲備是香港過去20年失覺的重大問題,令政府永遠「追着市場走」。過去10多年,眼見樓價上升時,政府便急推土地建屋,到單位落成時,樓市又逢「見頂」;到樓價下跌時,則迅即停止造地建屋,等到樓市復甦時,卻又沒有單位應市……周而復始。香港人還要為「缺乏土地儲備」付出多少代價?

    我們一方面為特首確認「土地儲備」的重要性而感到高興;但同時,我們認為即使政府所有可見的具體計劃都成功落實,都只是勉強能應付《長遠房屋策略》的十年目標。要真正建立土地儲備,以備日後不時之需,政府仍要繼續努力。我們希望日後公布的《香港2030+》中,會就更長遠的土地供應策略,勾勒藍圖。

    香港上一個大型土地發展項目,已經是90年代末落成的東涌新市鎮。諷刺的是,到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下一個較大型的土地供應項目,還是東涌新市鎮的填海擴展工程!問題是,東涌填海工程最快都要在2017年才有望開展,到2023年後才可望讓居民入住,那麼由今天到2023年的七年間,我們的大型房屋計劃可以在哪裏興建呢?

    筆者贊成在土地規劃與發展過程中,必須有充足的公眾參與;而且司法覆核作為社會制約平衡的制度,亦是非常重要。所以政府在提出改劃申請時,務必要把環保、交通等基本的評估研究工作做好,確保符合既有程序和公眾利益。另一方面,同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大局着想,我們是否願意作出妥協呢?

    shutterstock_294003311.jpg
    缺乏土地儲備是香港過去20年失覺的重大問題,令政府永遠「追着市場走」。過去10多年,眼見樓價上升時,政府便急推
    土地建屋,到單位落成時,樓市又逢「見頂」;到樓價下跌時,則迅即停止造地建屋,等到樓市復甦時,卻又沒有單位應
    市……周而復始。

    70幅綠化帶 可供逾8萬伙

    政府希望改劃70幅「綠化地帶」合共佔全港「綠化地帶」約1%,能提供逾8萬個住宅單位,其中超過七成為公營房屋。香港人是否願意放棄自家附近的休憩地方,讓輪候公屋的家庭可以早日上樓?讓想成家立室的年輕人可以早日「上車」?誰都希望自己家旁是空曠地方,但若果上一代的香港人都堅持自己單位景觀開揚無阻,我們這一代今天又會身居何處呢?

    講到底,土地不是萬能,但缺乏土地則是萬萬不能。我們需要土地並不單是為了房屋供應。要確保基層市民收入穩定,我們需要充足的商業用地,創造就業機會;要好好把握新經濟的發展模式,我們需要足夠土地支持科技發展;而隨着人口老化,要確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我們需要土地擴充醫療體系,改善社區安老設施……土地牽連之廣,絕非只是住屋貴、買樓難的問題,而是全港200多萬個家庭,能否得享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前提。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2016年1月14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