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房屋

    剖析領先指標 揭示房屋供應前瞻

    2023-05-31

    文章原載《經濟日報》2023年5月31日
    撰文 :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 葉文祺 、研究員 梁躍昊 

    剖析領先指標 揭示房屋供應前瞻.jpg

    房屋局早前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未來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再創有紀錄新高水平。誠然,潛在供應的增加,有一部分受去年疫情影響,發展商放慢銷售步伐所導致;然而,現時所見的私樓供應狀況,在私人住宅發展周期中各項領先指標,早已有迹可循,以下將透過深入分析這些指標,檢視未來的供應前景,以及指出潛在的挑戰。

    未來5年私樓供應 料續增

    第一個指標,是申請預售樓花同意書的趨勢。由於除重建項目外,香港所有新推出的住宅項目,均須事先申請預售樓花同意書,方可作樓盤開售,因此有關數字可用作估計短期內可供出售的單位數量,亦可作為未來一至兩年落成單位數目的領先指標。在2022年,地政總署發出了38個住宅發展項目的預售樓花同意書,共涉及21,078個單位,這是在過去10年內,獲批預售樓花同意書的單位數量第二次錄得超過20,000個單位之水平。

    第二個指標,是樓宇施工的趨勢。根據房屋局的數據,建築中的私人住宅單位數量,在今年首季錄得71,000個,徘徊在近一年半以來的高位。

    由於在單位落成之前,上蓋工程一般需時兩至三年,因此短期內私人住宅單位落成量,仍將維持較高水平。

    因此,綜合以上的趨勢,加上我們對不同項目建築進度的推算,我們展望未來5年(2023至2027年)私人住宅年均落成量,將達到約19,000個單位。這不但較過去5年的18,200個單位為多,而且也遠高於2007至2017每年平均11,600個單位的水平。

    熟地青黃不接 後勁不繼

    第三個指標,是預計熟地供應的可建私人住宅單位數目。相比另外兩個私人住宅發展周期中的領先指標,熟地供應的趨勢並不理想,雖然在2013/2014至2017/2018年度的5年期間,熟地供應的可建住宅單位數目,均接近或超過20,000個水平,但這在2017/2018年度後發生了變化。

    這是由於特區政府在2018年修訂了《長遠房屋策略》中目標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64比」改為「73比」。相關影響隨即浮現,私人住宅熟地供應在2018/2019年度驟減,並在其後停滯;雖然在2021/2022年度曾有所回升,卻只是曇花一現,隨後在2022/2023年度再次下跌至16,050個單位的水平。

    根據公開資料,我們整合了現時相當肯定將獲推進的發展項目,並預計2028至2032的私人住宅年均落成量為約13,900個單位,比未來5年的預計落成量下跌接近3成。

    除了現時已知的項目外,北部都會區內還有不少正在進行規劃申請的私人發展項目,顯示北部都會區內尚有未被釋放的巨大發展潛力。

    拓北都「糧倉」 釋發展潛力

    然而,由於開埠後新界規劃長期「放任不管」所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很多必要的基建設施尚未齊全,要釋放相關發展潛力,還有待特區政府解決交通、排污、保育、厭惡性設施等挑戰。這些規劃挑戰需要較長時間,方有可能達成共識及獲得解決,因此相比其他問題顯得更為突出。

    正如我們早前發布的《十年房屋落成量預測2023》報告指出,雖然未來5年房屋供應前景有所改善,但我們絕不能因此掉以輕心。

    北部都會區在未來10年,將成為房屋供應的基石,但距離其實現,還需要跨越不少存在已久的障礙,目前北部都會區尚處於前期研究及規劃階段,正是正面解決這些重大規劃問題的最佳時機,令香港可以逐步邁向更宜居城市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