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房屋

    舊區重建 去舊迎新

    2022-02-14

    文章原載《星島日報》2022年2月14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

    舊區重建 去舊迎新


    踏入虎年,去舊迎新。在規劃角度,要去舊迎新便要加快舊區重建。根據市建局的資料,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樓宇平均每年增加600幢,到2046年全港將會有近3萬幢老年樓宇,但市建局每年開展的重建項目平均不足100幢,就算計及私人重建,仍不足以推動舊區更新。

    舊區重建 沒錢不行

    舊區重建說易行難,當中最大的問題不外乎一個「錢」字。重建涉及賠償、清拆及興建成本,只有高重建潛力的舊樓才可重建,但有重建潛力的舊樓愈來愈少,重建難度愈來愈大,而這亦往往造成「牙籤樓」的現象。

    因此市建局早前向立法會提交「油麻地及旺角地區規劃研究」,當中提出多個新的規劃工具,希望提高重建項目的財務可行性。

    八文樓具重建潛力

    筆者近日經過規劃研究內的其中一個項目,位於佐敦的文華新村,又名八文樓,當地三鐵匯聚,若能夠轉型成為西九龍門戶,可望媲美日本的大阪難波。但是,在現在的規劃條件下,要重建八文樓可以說是難比登天。

    話說當年八文樓仍是《建築物條例》街影法下的產物,由於當時並未有規管地積比上限,以至出現地積比高達17.6倍的龐然大物。

    筆者經過八文樓附近的地產鋪,發現高層向海單位動輒過千萬,一般單位亦以數百萬起跳,而八文樓有3200個單位,單是收購成本已過百億。現今市區住宅地積比最高只是10倍,換句話說,八文樓重建後的單位數目將會比現在大幅減少,根本沒有可能收回收購及建築成本。

    轉移地積比 整合街道要增加重建潛力,其中一個方法可以透過「轉移地積比」,把在油旺其他地區一些重建潛力較低的地盤,例如夾在大型樓宇之間的小型樓宇或歷史建築定為「送出地盤」,把地積比轉移到作為「接收地盤」的八文樓。

    重整街道增地盤面積

    此外,可以適當重整八文樓範圍內的街道,以增加可以重建的地盤面積。事實上,現時油旺區內的道路佔據超過四成的土地面積,比一般新市鎮的一成半到兩成高得多,若然適當重整街道,可大幅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誠然,坊間或會質疑新的規劃工具對其他重建持份者不公平。然而,面對市區更新愈來愈難的困局,政府應積極解說,並邀請不同持份者共同制定新的遊戲規則,以釋除社會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