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科技創新

    「十四五」規劃助香港建生物科技創新高地

    2021-09-29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1年9月29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及經濟發展研究主管 水志偉、助理研究員 曾文軒

    「十四五」規劃助香港建生物科技創新高地


    近日社會熱烈討論,香港要趕緊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不少人均指出香港各大學基礎研究傑出,早前港大袁國勇及裴偉士兩位教授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連同2016年獲得同一獎項的中大盧煜明教授,歷來共有三位香港教授奪得有關獎項。基礎研究不但是科創價值鏈的始點,亦是建成科創高地的優勢。社會一直在摸索香港應如何最有效發揮這項優勢,以帶動整個科創生態圈的發展。

    提供稅務優惠吸引企業

    在早前舉行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宣講會上,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副司長黃聖彪明確指出建成國家科創中心的條件:具備世界前沿科學研究能力、建成新興產業技術的研發高地、成為全球科創資源聚集地,以實現要素融通。黃副司長亦指出,生命健康為國家科創的其一重點領域,更特別以生物科技對抗新冠疫情一例,指出「民生科技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撐」。

    事實上,憑藉香港在醫學研究及臨床試驗的優勢,建成生物科技創新高地大有可為,而毗鄰的深圳則是香港進入內地龐大市場的門戶,其生物科技產業鏈亦逐漸完善。當中,橫跨兩地的深港河套則是協同雙方的重要平台。香港不少世界知名教授正進行着前沿科研,從港大袁國勇參與研發的噴鼻式新冠疫苗,到中大盧煜明研發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均是世界首創。

    當科技更趨精密及複雜,若要加大發揮香港的科研實力,需要跨機構、跨學科的合作。現時其中一款廣泛使用的新冠疫苗AZ疫苗,是由英國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藥廠共同研發。因此,香港各大學可牽頭在河套與深圳院校共同建立大型生物科技研究機構,把握機遇並專注研究。

    然而,香港現時尚未形成世界級生物科技產業集群,距離成為研發高地還有一大段距離。事實上,業界透露香港已多次錯失龍頭企業落戶的機會,反觀在新冠疫情期間,BioNTech及賽諾菲(Sanofi)已先後表示會在新加坡擴展研發業務甚至設廠。香港必須立即積極推出貼身的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包括審視其科研相關稅務優惠,實現在河套區設立總部或研發中心企業免稅;再者,政府現時推行「研發開支額外稅務扣減計劃」對未盈利生物科技、未需繳稅的科技企業的吸引力不足,應更進取地實行直接退還部分科研開支(退稅)。

    另一方面,本港亦應培育本地獨角獸企業,完善生物科技生態系統。如上所述,香港各大學科研成果卓越,故應鼓勵成果「轉移落地」產業化。而政府已預留資金投資於「香港增長組合」中各與香港有關連的項目,因此,政府可考慮投資於大學衍生公司(spin-off)及河套區的生物科技公司,協助他們跨越發展中期常被稱為「死亡之谷」的資金缺口。

    促進兩地資源聚集流動

    最後,成為國家科創中心其一條件為要促成全球科創資源聚集,以達至各要素融通,產生「創新量、產業量」。香港背靠祖國,而內地有着豐富資源及龐大市場,若價值鏈要素能流通兩地、制度及政策能達至兩地協和,則能促進香港企業規模化。無論是資金准入、知識產權互認、加快藥品審批,以至生物材料及醫療器械的流通,深港河套可於這些領域成為生物科技改革示範區。例如,可以探索放寬外資准入內地限制,允許河套區內由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主理的生物科技企業直接進入內地市場,以及嘗試完善內地生物樣本過境香港制度,供合資格的機構在河套研究和使用推廣。

    香港的基礎研究確實享譽世界,這亦恰好回應國家近年重點投入經費於基礎研究的方向,協助跨越從0到1的科研「卡脖子」問題。透過與深圳合作,香港更是有潛力參與甚至領導之後從1到N的科創過程,在不同方面達到國家科創中心的條件,建成生物科技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