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科技創新

    全局拆解香港「人才荒」

    2022-09-28

    文章原載《香港01》2022年9月28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總監及經濟發展研究主管 水志偉、助理研究員 曾文軒

    全局拆解香港「人才荒」


    隨著香港放寬檢疫措施至「0+3」,現時也該審視其長遠人才政策。香港近日在鬧「人才荒」,我們認為需要先釐清香港需要什麼產業及資歷的人才,才進一步構想具針對性的招才政策。最「荒」之處,其實是香港急缺足夠的新興產業人才。2019年,即使政府已經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香港輸入最多的仍是金融及商貿等支柱行業人才,兩者分别更是資訊科技的約三倍。

    由於香港缺乏新興產業,故必須有傾斜性的產業政策,才會讓人才見到發展機遇——這也包含人才政策,而科創產業涵蓋至少三類人才。

    第一類人才:產業開拓者

    香港首要任務是吸引能夠開拓本地新興產業的頂尖人才落戶,而這需要配備資金補貼、房屋資助、子女教育的招才計劃作為招徠。香港政府在2021年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但該計劃只資助大學招攬頂尖學者,而沒有如深圳同時推出鵬城學者計劃及孔雀計劃般,提供針對產業人才的招才計劃。

    若要增加招才成效,香港可考慮夥同科創發展蓬勃的深圳共同推出涵蓋產學雙方的招才計劃,具體模式可以是透過「聯合任命」方式吸引人才落戶兩地:這除了能吸引頂尖轉化研究人才分別落戶香港的大學及深圳的產業以實現 「前研後產」、促進本地產學合作及大學技術轉移外,也應吸引產業人才落戶兩地企業以促進上述提及的科創產業發展。

    聯合招才計劃不但能更好地讓國際人才知悉港深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對於近年興起同時在兩地就業的人才,政府也能更貼身地為他們提供例如在簽證、稅務及職稱方面的跨境就業便利。政府亦可考慮給予兩地產學方自行洽談最適合的任命條款,並由政府按機制補貼。

    第二類人才:科創企業高管

    此外,香港也需吸引支撐科創產業發展的高管人才落戶。然而,香港的入境計劃缺乏吸引力,計劃的要求及待遇並不對稱:以「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例,計劃適用於來自全球百大大學特定科技領域的人才、需要事先獲得獲分配配額科技公司提名,換來的只是比簡易的「一般就業計劃」審批時間快了些、仍要兩年後續簽,相關科技公司更要同時就一至三名輸入人才增聘三名本地人才,當中至少一名需為全職員工。

    因此,香港的入境計劃應設下簡單直接要求且提供具備相應吸引力的待遇,參考新加坡及澳洲的做法,兩者均只向來自新興產業的申請者定下月入條件且無需事先受僱,則能獲得五年一次性簽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海外地區縮短了香港人才獲取當地居留權的所需年期,例如加拿大(一年)及澳洲(三至四年),或針對指定產業人才提供便捷途徑,例如日本(提高海外金融人才的得分)。而香港是否需要就此探討亦值得思考。

    此外,要招攬科創企業高管落戶可能也需更多激勵措施。現時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研究人才庫」資助科技公司招聘最多四名來自全球百大大學科技領域的研究人才任職三年。這項計劃旨在確保企業有能力釐定具競爭力的薪金招聘人才;然而,若要加強招才,除了就此計劃拆牆鬆綁、例如放寬百大大學的學歷要求外,政府可探討向引入專才直接提供如稅務及補貼方面的優惠措施。

    第三類人才:科創企業員工

    一個完整的科創生態固然需要前線的技術及管理人員支撐,而這些崗位主要由年資較淺的優秀人才擔任。坊間就此提出的建議主要涵蓋非本地畢業生留港或回港就業年期安排,以及創科基金下「創科實習計劃」海外大學資格等。事實上,香港每年都有大批修畢科技科目的大學畢業生,這個極具潛力的龐大人才庫卻未有加入科創行列。

    我們認為最重要且在短期內可實現的,是要給予畢業生清晰的晉升階梯、讓他們掌握自己的前途。對於學術要求較高的人才,有著名醫學教授表示,可以參考中大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及科大國際科研課程的做法,在學位課程設計上加入頻密的科研訓練,而兩者現在已成為了「神科」,不少畢業生更持續攻讀博士課程。對於其他人才,科創企業可以仿效商界設立「管理培訓生計劃」,而不同機構如應科院(2020)及港大臨床試驗中心(2022)也設立了類似計劃鼓勵畢業生入行。

    政府的全局思維

    隨著香港勞動人口減少及疫情帶來經濟放緩等因素,除了上述提及新興產業面對「人才荒」外,其他產業——包括金融及商貿產業——的人才配備是否足夠確實需要參詳。幸好行政長官提及將蒐集數據審視本港人力結構,分析缺才或斷層行業。我們期望,在掌握相關數據之時,也應推動跨部門協作實施涵蓋人才政策的產業政策,以全局思維策動香港經濟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