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科技創新

    由生科融資中心到生科創新高地

    2021-10-25

    文章原載《信報》2021年10月22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黃元山、助理研究員 曾文軒、研究助理 柯勛耀

    由生科融資中心到生科創新高地


    今年《施政報告》首次重點提倡發展生命健康科技,並選址河套建成重要基建,正好呼應我們在7月提倡港深合作發展生物科技的願景。業界時常提出,香港擁有作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的優勢,對發展科創甚為有利;然而,香港的資本市場與科創市場並非對稱,資金並非流入本地科企。我們認為港交所在科創產業鏈中可擔當更重要的角色,而香港亦應透過河套夥同深圳合作發揮優勢,建成生物科技創新高地。

    上市生科企在港缺研發基地

    自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第18A章,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僅次於美國納斯特。新冠疫情更展示了生物科技潛在的巨大需求及迅速發展。據港交所引述數字,全球生物科技產值今年將比去年上升超過30%。

    日新月異的前沿生物科技確實能為複雜困難的醫學問題提供出路,而發展生物科技產業亦確實能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

    儘管機遇滿滿,綜觀香港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當中只有極少數在香港設立研發總部,大多企業來自內地京津冀及長三角地區。

    截至2021年9月,在40間以第18A章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中,只有2間在香港設立研發總部;在37間較成熟且非以第18A章上市的醫療健康企業中,僅一間企業將研發總部設於香港。

    港交所可助建創新高地

    儘管如此,我們相信香港有巨大潛力建成生物科技創新高地。香港各大學的醫學及生命科學研究向來傑出,同時亦有個別海外的生物科技企業看準香港國際化科研環境及臨床試驗優勢等,選擇落戶香港進行研發活動。綜觀各企業,其中被《福布斯》評為全球二十大人工智能藥物研發企業的美國企業「英科智能」便在2019年將其全球總部搬遷到香港,更在今年6月完成C輪融資。反觀不少本地企業則多選擇把研發基地搬遷到內地,例如剛於6月在港上市、長和旗下生物科技公司「和黃醫藥」便把研發總部設於上海,兩者形成強烈對比。

    事實上,港交所除了提供穩健的融資平台,亦是科創價值鏈的重要一員。港交所在9月舉辦的生物科技峰會中,則與科技園簽訂了協議,由園區籌組生物科技專家團隊,協助港交所檢視生物科技企業的上市申請。然而,我們認為兩者的互動應當更加緊密,例如科技園應積極主動招商引資,吸納在港交所上市的企業落戶園區,而港交所亦應提供融資建議予園區內超過160家生物科技初創及企業,協助它們循第18A章上市集資。

    另外,科技園亦與港大、中大屬下兩所臨床試驗中心合作,成立了「臨床轉化促成計劃」,協助園區企業進行臨床試驗。這個計劃大有延伸空間,例如當園區企業在與認可藥物監管機構溝通下、成功完成一期臨床試驗後,則能滿足上市條例第18A章的要求,便可與港交所對接申請上市,而臨床試驗中心則能協助提交相關臨床數據,其後企業亦能在港交所以上市後融資形式進行後期臨床試驗。

    河套區連接中港兩地市場

    近年,中央政府實施了多項惠港政策促進香港科研,其中全面銜接中港兩地產業鏈及市場是香港科研企業規模化的重要條件,同時亦有利提升企業的市值及融資能力。我們樂見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於9月就河套區發展簽訂合作協議並發布《聯合政策包》,提倡加強兩地合作及銜接,其中以鼓勵深港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鼓勵兩地爭取並共享科研儀器設備、推動簡化科研樣本、實驗試劑和遺傳資源出入境,以及《施政報告》中提倡與內地研究跨境知識產權保護的便利措施,均與我們的研究報告建議一致。我們建議香港政府可向中央政府尋求更進取措施銜接兩地體制機制,包括在市場准入方面,允許由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擔任法人或主要股東,並在河套註冊的香港生物科技企業直接進入內地市場、享受與內資公司同樣的待遇及優惠,以及在藥品註冊上市方面,國家藥監局可以將新藥審批權限下放至現在設於河套的大灣區分中心,而加快河套科研機構及企業的新藥審批流程。

    若要使以上生物科技生態系統的構想成真,令上市企業選擇落戶香港及本地初創公司成功上市,需要完善整條上、中、下游科創價值鏈。若香港政府及業界能積極把握後疫情時代在生物科技的龐大機遇,則可踏上由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到生物科技創新高地的康莊大道,成為國際金融及科研兼備的中心。